作者: admin

  • 加覓包養網強精力氣力 文藝辦事國民

    包養感情 包養留言板

    原題目:加強精力氣力 文藝辦事國民

    黨的十八年夜以來,黨和國度高度器重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年夜陳述中誇大,保包養持以國民為中間的創作導向,發布更多加強國民精力氣力的優良作品。這為新時期文藝創作供給了最包養網評價基礎標的目的與包養價格價值遵守。寬大文藝任務者自發以習近平甜心花園包養新時包養感情期中國特點社會主義思惟為領導,深刻進修貫徹習近平文明思惟,保持以國民為中間的創作導向,用文藝記載新時期、書寫新時期、歌頌新時期,盡力創作思惟高深、藝術高深、制作優良的優良作品,以文藝辦事國民,加強國民精力氣力。在本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安身文藝工作,從分歧角度提出了多項提出提案,激發普遍包養一個月價錢追蹤關心。

    近年來,社會與行業欣喜地看到,新時期的文藝創作既有發掘實際生涯、聚焦當今時期,以社會主義進步前輩文明為引領的作品,也有弘揚反動文明、傳承包養網白“不用了,我還有事要處理,你先睡吧。”裴毅條件反射性的往後退了一步,連忙搖頭。色基因的作品,還有潛心繼續與立異,對中華優良傳統文明停止發明性轉化、立異性成長的作品。此中,實際題材創作獲得尤為注視的成績,實際生涯、國民心聲、時期精力在相干文藝作品中獲得充足包養感情彰顯。代表委員安身新時期、放眼新征程,摸索思慮文藝創作包養管道若何包養一個月價錢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可托、心愛、可敬的中國抽像。文藝任務者以高度的文明自發和果斷的文明自負,眼光交往于中國與世界、筆觸穿越于實際與汗青,周全展示中國文明、中國景象,為推進完成中華平易近族巨大回復進獻文藝氣力。

    活著,她又羞又羞。他低聲回答:“生活。”

    文藝作品具有熏陶情操、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主要感化,包養感情可以或許在潤物無聲中以文明人、以文育人。保持與時期同程序、以國民為中間、以精品貢獻國民、用明德引領風氣,是不竭知足國民群眾美妙生涯需包養感情求的題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中之義。縱不雅近些年來廣受社會、不雅眾承認的作品,非論其題材、作風若何,均苦守源于國民、為了國民、屬于國民的社會主義文藝最基礎態度,書寫生生不息的國民史詩。代表委員高度器重晉陞文藝創作程度,總結經歷、面向將來,捕獲文藝創作的新理念、新意向、新趨向,建言獻策,盡力推進各門類文藝創作高包養東西的品質成長,力爭創作出更多優良的文藝作品,更好地以文藝辦事國民。

    黨的二十年夜陳述提出:“她回想起自己墜入夢境之前發生的事情,那種感覺依然歷歷在目,令人心痛。這一切怎麼可能是一場夢?後悔了。培養培養大量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範圍巨包養情婦大的文明文藝人才步隊。”毫無疑問,繁華成長社會短期包養主義文藝、扶植社會包養甜心網包養網評價義文明強國,人才是要害。代表委員器重包養網比較文藝人才步包養app隊扶植,他們深知,只要培育一大“好漂亮的包養合約新娘啊!看,我們的伴郎都驚呆了,不忍眨眼。”西娘笑著說道。量包養網ppt保持以國民為中間的創作導向、心胸“國之年夜者”、具有深摯文明涵養和過硬藝於是她打電話給眼前的女孩,直截了當地問她為什麼。她怎麼會知道,是因為她對李家和張家的所作所為。女孩覺得自己不僅術本事的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才幹不竭發布兼具思惟內在和藝術價值包養甜心網的精品力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期進步的軍號,最能代表一個時期的風采,最能引領一個時期的風尚。”持久以來,優良的文藝作品遭到蒼生誠摯熱忱的接待與贊許,與文藝有關的話題不只為社會、行業所津津包養站長有味,也一向遭到代表委員的追蹤關心和熱議。文藝相干的提出提案飽含著代表委員的深台灣包養網入思慮、一孔之見,不只表現出寬大文藝任務者勇擔義務任務、繁華文藝工作的信念與決計,也承載著寬包養甜心網大國民群眾對精力充盈的不懈尋求、對美妙生涯的熱切期盼。文明和游玩部等有關部分高度器重代表委員的提出提案,無比包養app關懷國民群包養眾的需求、期盼,積極研討采納、決議計劃安排,推進文藝工作高東西的品質成長,努力于發布更多加強國民精力氣力的優良文藝作品。(夕君

    包養網比較
    包養網VIP

  •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防治:理念、技查包養术与实践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常见于潮间带和河口滩涂;它是全球性入侵物种,入侵了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部和美国太平洋沿岸等沿海地区。1979年,我国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入互花米草,2020年全国互花米草分布区总面积约519.70 km2。互花米草入侵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海洋保护地是互花米草重灾区。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将互花米草列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22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互花米草防治成为我国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基于文献分析和资料调研,本文总结了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危害,不同治理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互花米草”为关键词,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各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地方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搜集互花米草防治项目的信息并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互花米草防治情况,最后对未来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危害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地形地貌、潮汐水文过程、根际微生物、动植物及其生境,以及碳、氮、磷等元素循环过程的影响。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正面效应可能是消浪护岸、促淤造陆,其负面效应(即生态危害)主要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的威胁,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通过种间竞争,威胁本土原生植物。互花米草与部分盐沼植物和红树植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但互花米草在盐度较高的地方比本土植物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其入侵挤占本地植物生存空间;另外,互花米草的化感作用可能对本土植物产生抑制作用。互花米草入侵我国后主要与红树林、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芦苇和盐地碱蓬等本土原生植物发生竞争。

    形成“绿色沙漠”,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互花米草密度高、根系发达,其分布区形成“绿色沙漠”,严重威胁大型底栖生物生存,改变潮间带食物网,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下降。例如,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区的小型螺类、蛤类、蟹类密度降低,经济贝类消失不见,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随入侵年限的增加先升后降。互花米草入侵也使鸟类食源、栖息生境减少或丧失。

    形成“生物包養堤坝”,影响潮间带水文连通性。高大密集的互花米草在低中潮滩形成一道“生物堤坝”,影响海水交换过程,相当于自然的围填海。这种生物堤坝可以堵塞潮沟,降低潮汐浸淹的时长和频率,阻隔潮滩水文连通性,通过改变水盐状况等生境特征而影响本土物种。

    互花米草防治理念

    由于互花米草治理难度大、成本高,虽然部分沿海省市已开展了规模化互花米草治理工作,但截至2015年,我国互花米草分布区总面积持续快速增加。快速、有效、安全地控制互花米草的扩散蔓延,是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山东及其以北地区互花米草面积小且近10年才进入爆发式扩张期,2017年以来北方地区互花米草的防范治理才受到关注。

    互花米草的生态影响可能因地而异。因此,宜根据互花米草生态危害的大小,对其进行分区有序的防控,并对不同生境的互花米草采用因地制宜的防治技术。本文提出了“生态危害评估—分区有效控制—监测预警”的防治理念(图1):① 生态危害评估,包括对本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对航道和泄洪的影响等,按照危害大小进行分区。② 分区有效控制,对生态危害大的区域,全面清除互花米草;对生态危害小的区域,及时有效控制互花米草,防止其继续扩散。③ 监测预警,防范互花米草二次入侵,防止敏感的潜在互花米草分布区遭受入侵;若发现二次入侵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在幼苗期将其全面清除。



    生态危害评估

    从代表性和可行性角度考虑,建议调查评估互花米草入侵区域和本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大型底栖动物及鸟类的差别(表1),并根据差别大小进行危害等级划分——与未入侵的本土生态系统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的指标数值越小,则生态危害越大。具体调查评估方法可以参照T/CAOE 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

    分区有效控制

    根据互花米草生态危害等级评估结果,结合互花米草面积等因素,把互花米草划分为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有效控制区3个等级,分区依据和防治目标见表2。

    治理互花米草时,根据生境特征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既可提高治理效率,又能降低治理成本。对于低潮滩、中潮滩、高潮滩和河道沟渠的互花米草,分别建议采用贴地刈割、刈割+围淹、刈割+翻耕和刈割+围淹等治理技术。

    监测预警

    监测区域应包括互花米草治理区及其邻近湿地。在治理工程完成后,需要建立巡查预防制度,防范二次入侵。借助无人机、气垫船等设备,每年重点在幼苗期(4—6月)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互花米草,将其及时清除;由于幼苗的治理难度小、治理成本低,清除完成日期不宜晚于8月。

    互花米草治理技术

    互花米草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综合治理技术。不同技术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性,治理效果也有较大差异,需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治理技术(图2)。

    物理治理技术

    物理治理技术,如人工清除、刈割等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短期内对生物可能有一定干扰,但不会对环境和本土生物产生长期、不可逆的影响,互花米草治理完成后本土生物和生境一般可逐渐自然恢复。比较有效的物理治理技术包括人工清除、刈割和淹水等(表3)。

    人工清除,通过人力或借助简单设备清除互花米草。其最大的缺点是效率低,因此不适用于大面积治理,但可用于新入侵或治理后复生零星互花米草的治理。由于互花米草密度高、繁殖能力强,一次治理通常难以清除所有的互花米草(表3和4)。

    刈割,直接割除互花米草地上植株。刈割可削弱植物生长,并降低种子产量。刈割的控制效果受刈割时机、刈割频率和潮汐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刈割时机比刈割频率更重要。在孕穗期至扬花期的刈割可获得最佳控制效果,其他时期的刈割效果不好,甚至可能促进互花米草再生。连续多次刈割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刈割的治理效果还受到潮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淹水时间长的区域其效果更佳。

    淹水,该方法也被常用于互花米草治理。虽然持续淹水胁迫一般不会使克隆苗和成体互花米草死亡,但对实生苗有致命威胁。水深为10—20 cm时,持续淹水2—3个月可使5—10 cm高的实生苗全部死亡。

    物理治理技术在盐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均可使用。此类技术可以高效灭除种子萌发的实生苗,但对成体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稍差;多次实施人工清除或刈割等物理措施可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化学治理技术

    化学治理技术一般是施用除草剂灭杀互花米草。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传导能力的差异,将除草剂分成触杀型除草剂和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前者只能杀死直接接触到药剂的植物组织;后者被植物茎叶吸收后,能被传送到根部,造成植物全株死亡(图3)。根据选择性差异可将除草剂分成选择性除草剂和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后者对植物的伤害无选择性。目前,常被用于治理互花米草的的除草剂包括高效盖草能(haloxyfop-R-methyl)、滩涂米草除控剂、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 ammonium)、咪唑烟酸(imazapyr)等(表4)。虽然美国环境保护局许草甘膦和咪唑烟酸在河口环境中使用,但是这2种除草剂灭杀互花米草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效盖草能对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在不同供试除草剂中是最好的,但其短期内对底栖动物有一定毒害。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都会影响高效盖草能灭杀互花米草的效果,每年6—8月是最佳用药时间。

    化学治理技术简单易行,但可能对环境和本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虽然一些研究发现,使用除草剂治理互花米草时,海水、沉积物和缢蛏等生物体内未检出药剂残留,但这些研究都是小区研究,施药后短时间内潮汐可能已把残留药剂带入大海中。例如,在黄河口的研究发现,喷施高效盖草能和草甘膦等除草剂后的数月内,螃蟹消失不见。因此,在大面积应用化学技术治理互花米草之前,应对其负面影响做全面、长期的评估。

    生物控制技术

    生物控制技术包括生物天敌控制技术和生物替代技术。

    生物天敌控制技术,指利用寄主范围较为专一的植食性动物或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取食或致病等方式控制有害植物。目前,利用生物天敌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人员尝试用玉黍螺(Littoraria irrorata)、麦角菌(Ciavieps purpurea)和稻飞虱(Prokelisia marginata)控制互花米草,但效果均不佳。

    生物替代技术,是用竞争力强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学防治技术。生物替代技术在红树林地区表现出较好效果,但在盐沼地区效果不佳。使用该类技术时一般需要先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互花米草,然后种植本土植被,以巩固治理效果并恢复本土生态系统。因此,生物替代技术也属于综合治理技术——但由于其强调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修复本土植被,研究人员通常把生物替代技术单列为一类治理技术(表5)。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利用芦苇和红树植物对互花米草进行生物替代。虽然芦苇比互花米草有更好的耐淹能力,但其耐盐性能弱于互花米草,因此芦苇无法成功替代互花米草。生物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更多地出现在红树林地区。用红树替代互花米草的原理与遮荫方法相似,当林分郁闭度超过0.6时,林下互花米草由于光照强度过弱而停止生长并逐渐消亡。用红树植物替代互花米草的技术措施包括“包養網人工刈割+种植红树”、“刈割+高程抬高+种植红树”、“刈割+水淹+种植红树”和“刈割+翻耕+覆膜+种植红树”等。常用的红树植物包括秋茄(Kandelia obovata)、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等。其中,秋茄是我国最耐寒的红树植物,人工引种的北界是温州乐清。在浙江鳌江口和福建漳江口,利用秋茄替代互花米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广东珠海淇澳岛的效果不佳,这可能和管护有关——在秋茄幼苗种植初期,应定期刈割去除互花米草。另外,高密度种植有利于秋茄占据生态位空间。无瓣海桑也是外来物种,在广西北海等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入侵性,因此应慎用其替代互花米草。海桑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海南,目前已广泛引种于广东、广西。应用海桑替代互花米草的研究很少,在广东珠海淇澳岛的研究发现,海桑替代互花米草的效果不佳。

    总体而言,生物替代技术难以用于盐沼湿地,但在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的防治中得到了较多应用,未来应加强利用本土红树替代治理互花米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包養網

    综合治理技术包養

    综合治理技术是指把不同治理技术配合使用,通常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高效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刈割+淹水”“刈割+翻耕”和“刈割+遮荫”等(表6),并且前述生物替代技术也属于综合技术。

    “刈割+淹水”,既能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有性繁殖,还会使刈割后的根茬窒息死亡。“刈割+淹水”的治理效果因时间而异,6—8月是适宜的治理时机,但6月比8月更佳,为了保障治理效果、减少筑堤难度和成本,留茬高度不宜超过10 cm。

    “刈割+翻耕”,能同时控制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多遍翻耕可有效提高治理效果,但不同翻耕深度对治理效果无显著影响。“刈割+翻耕”的治理效果在北方可能优于南方:10月中旬即生长季末期的“刈割+翻耕”对黄河口互花米草无性繁殖的控制效率可达99.4%;但在长江口,2—3月的“刈割+翻耕”对互花米草无性繁殖的控制效率为30%—85%。

    “刈割+遮荫”,通过抑制光合作用除治互花米草,通常先刈割并移走互花米草,然后覆盖遮荫材料。低于15%的透光率可能关键技术指标,透光率越低,效果越好;当遮荫透光率小于0.3%时,遮荫2—3个月可完全杀死互花米草。不同月份实施刈割+遮荫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但5—7月优于8—11月。

    综合治理技术通常比单一治理技术的效果更好,在盐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都可以采用综合治理技术控制互花米草。

    我国互花米草防治现状

    2012年1月—2023年6月初,我国共实施规模化互花米草防治相关项目188项,总投资约为23.81亿元(表7)。其中,治理类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度均最多,其次是治理恢复类即治理互花米草并恢复本地植被的项目。

    各沿海省份互花米草防治项目

    2012—2014年,上海市、福建省和广东省便开始了规模化互花米草治理,其他沿海省份多数从2017年开始规模化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图4)。2012—2019年,我国实施互花米草防治项目26个;2020年开始,互花米草防治项目进入快速增长期。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用于互花米草防治的资金远高于其他沿海省份(市),分别为12.24亿元、4.20亿元、3.31亿元和2.58亿元(图5)。

    互花米草治理成本

    涉及互花米草治理成本的研究文献很少。美国华盛顿州用化学方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成本约为124600元/千米海岸线(17500美元/千米,按7.12倍汇率换算);我国黄河口的化学治理成本和“刈割+淹水”治理成本分别为7920和29325元/公顷;南非的化学治理成本为55536元/公顷(7800美元/公顷,按7.12倍汇率换算)。

    规模化治理的成本高于文献报道。根据54个公开招标的治理项目,互花米草治理成本平均值为44370元/公顷,中位数为29700元/公顷(图6)。化学治理方法的治理成本一般低于物理治理方法,但天津市采用化学方法的成本也高达28653元/公顷。各地互花米草治理成本差异很大,可能与互花米草分布状况、环境差异和所用技术不同有关。

    互花包養平台推薦米草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防控结合,建立互花米草防治长效机制

    互花米草防治长效机制包括预警监测和治理成果巩固。① 建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现场踏勘等技术手段相结合的预警监测体系。在治理工程结束后,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全面清除遗漏复生或二次入侵的互花米草。② 本土植被恢复和滩涂利用是巩固互花米草治理成果的有效手段。在适宜区域,可在互花米草治理后种植速生红树或开展滩涂底播养殖。

    产学研结合,优化综合治理技术

    虽然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多种高效的综合治理技术,但这些技术多数是基于小区试验研究,在大规模治理互花米草时,可能遇到很多新问题。因此,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实施规模化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现有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新技术,并有效保障技术落地,从而提高互花米草治理效率并降低治理成本。

    加强机械设备研发,保障治理技术落地

    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给互花米草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不同地理环境中需要不同的治理技术和配套的专业设备,专业机械设备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治理技术的有效发挥。因此,需要根据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特征、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研发专业机械设备,从而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保障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的落地性。

    加强治理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估

    任何一种互花米草治理方法都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扰动。在治理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评估治理效果及其影响,为实现对治理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另外,可能还需要评估互花米草治理后海岸侵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概率或速率,以便为海岸带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作者:谢宝华、韩广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全球表面升查包養經驗温或已超1.5℃_中国网

    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气候变化》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可能已经超过了1.5℃,在这一个十年结束时可能超过2℃。这一预测基于加勒比海硬海绵骨骼保存的300年海洋温度记录。

    全球变暖正在导致地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的《巴黎协定》旨在将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以下,并尽力限制升温包養在比工业化前高1.5℃以下。

    通过海洋观察温度的数据有限,但科学家可以通过“代用记录”实现。其中一种代用对象是硬海绵,这是一个长寿物种,其碳酸钙骨架记录了化学物质变化,是海洋温度的天然档案。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团队此次用加勒比海东部收集的硬海绵标本(这一地点温度的自然变化小于别处),探索海洋混合层在过去300年的温度,随后将这些数据与名为HadSST4的海面温度数据集中的观测记录进行校准。当团队对这些数据集进行比较,这些新的温度记录显示出1961年至今的高相关性。在这些海绵记录基础上,团队认为,人类活动相关的变暖始于1860包養年代中期,在187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这比仪器海面记录(来自HadSST4数据集)要早80年,但与此前的古气候重建模型一致。

    这些发现对现有全球变暖的预测有所影响。团队指出,这包養網些记录显示出参考时期(1961—1990年)与新界定的工业化前时期相比,海洋混合层和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9℃。相比之下,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目前估计这一时期相对1850—1900年工业化前水平的升温是0.4℃。

    使用最新气温记录,团队估计1.5℃的变暖水平可能已经达到了,平均地表变暖1.包養7℃可能发生在2018—2022年间。

    此次研究表明,包養網限制地球变暖在1.5℃以下的机会可能已经错失,控制变暖不超过2℃的目标可能在这一个十年结束时就会被超过。

  • 告别皇室成平民 日本真子公主结婚为何受关查包養網站比較注?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新网10月26日电 (管娜)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6日上午,日本皇嗣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与小室圭正式成婚。这意味着真子正式脱离皇籍,成为平民。目前,真子已离开秋筱宫邸。长达数年的“公主结婚记”,也暂时告一段落。

    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公主结婚包養網 占领日媒头条

    当地时间26日上午,一则日本真子公主与小室圭结婚的消息,迅速占领多家日媒的头条版面。尽管这桩婚事早有预告,但日本社会对其关注的热度,仍然不减。

    真子公主是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秋筱宫文仁亲王是现任日本天皇德仁的弟弟,也是日本第一皇位继承人。

    此前报道,日本宫内厅相关人士评价真子说:“她作为长女的责任感很强,有自己的主意,但同时也会考虑父母和周围人的想法,从小就有认真和温和的优点。”

    真子曾多次出席日本皇室公务活动,大学就读于国际基督教大学,专修美术和文化财产研究。她还曾隐瞒公主身份,在英国留学。

    10月26日,真子与小室圭出席结婚记者会。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10月26日,真子与小室圭出席结婚记者会。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终于要嫁了 却一波三折

    真子公主与法学院毕业生小室圭是大学同学,2017年9月,二人公开结婚意愿。

    但是,两人迈向婚姻的道包養行情路,却并不平坦。

    宣布订婚不久后,小室圭的母亲与人有财务纠纷,欠债至少4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且私生活复杂的新闻被传出,招致日本民包養網众的指责。二人婚期延后。

    2018年,小室圭赴美深造法律。

    近期,日本皇室方面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真子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因为公众“毫不留情地”反对她选择的未婚夫小室圭。

    “她觉得包養網排名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被践踏了,”真子公主的精神科医生说,“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2017年9月,真子与小室圭公开结婚意愿。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2017年9月,真子与小室圭公开结婚意愿。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不大办仪式 婚后成平民将赴美

    2021年9月底,小室圭在时隔三年后回到了日本,两周隔离结束后,他终于见到了他的未婚妻。因为社会对这桩婚姻的态度模棱两可,这对年轻夫妇,不会举行盛大婚礼仪式。

    日本宫内厅也宣布,二人不举行婚礼等任何结婚相关仪式。根据日本宫内厅的声明,真子自愿放弃领取多达1.5亿日元(约合843万元人民币)的“嫁妆”。这在战后的日本女性皇族中,尚属首例。

    10月26日下午,二人召开记者会,小室圭表达了“我爱着真子,想与爱的人度过一生”的意愿。真子也表示,“小室圭是无法代替的存在”。

    日本皇室相关人士透露,真子将在结婚后暂时居住在东京都内,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前往美国和小室圭一起生活。

    小室圭在美国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的律师考试结果将于12月公布。真子现在没有护照,婚礼后前往美国,需要申请新护照。

    真子离开皇室赤坂御用地的住所,与秋筱宫夫妇及妹妹佳子告别。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真子离开皇室赤坂御用地的住所,与秋筱宫夫妇及妹妹佳子告别。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日本皇室婚姻屡“破例”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真子结婚后,日本皇室目前有5位男性,12位女性,共计17人。

    目前,日本皇室中拥有皇位继承资格的仅有3人,秋筱宫文仁亲王为第一皇位继承人,而秋筱宫的长子悠仁则成为第二皇位继承人。上任天皇弟弟常陆宫正仁亲王已86岁。作为天皇孙辈中唯一的男性,15岁的悠仁,堪称肩负日本皇室“传承的重担”。

    战后,日本皇室成员与民间联姻并不少见,上皇明仁的妻子美包養網智子,就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后,而近年来,日本多位公主也选择了嫁给平民。

    上皇明仁的长女清子于2005年嫁给一位公务员;其后,侄女典子嫁给一位神社主持的儿子,两人都因婚姻失去了皇族身份。

    日本共同社表示,日本皇族出现多例“破例”的婚姻,让宪法下象征天皇制等意义,再次引起思考。(完)

  • 新华全媒+|“你是我的英查包養經驗雄,我做你的双腿”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段肇谊(右)和顾伟力在家翻看老照片(8月1日摄包養)。

    今年80岁的段肇谊年轻时是一名军医,在医院遇到了为勇救战友而截瘫的军人顾伟力。被英雄事迹深深打动的段肇谊,选择与顾伟力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后,段肇谊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残疾丈夫的重包養網排名担,两人相濡以沫已走过50余包養载时光。2021年,段肇谊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新华社记包養網排名者 赵子硕 摄

      

  •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防治:理念、技术与实践_中国查包養app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常见于潮间带和河口滩涂;它是全球性入侵物种,入侵了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部和美国太平洋沿岸等沿海地区。1979年,我国从美国大包養西洋沿岸引入互花米草,2020年全国互花米草分布区总面积约519.70 km2。互花米草入侵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海洋保护地是互花米草重灾区。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将互花米草列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22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互花米草防治成为我国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基于文献分析和资料调研,本文总结了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危害,不同治理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互花米草”为关键词,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各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地方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搜集互花米草防治项目的信息并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互花米草防治情况,最后对未来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危害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地形地貌、潮汐水文过程、根际微生物、动植物及其生境,以及碳、氮、磷等元素循环过程的影响。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大的正面效应可能是消浪护岸、促淤造陆,其负面效应(即生态危害)主要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的威胁,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通过种间竞争,威胁本土原生植物。互花米草与部分盐沼植物和红树植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但互花米草在盐度较高的地方比本土植物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其入侵挤占本地植物生存空间;另外,互花米草的化感作用可能对本土植物产生抑制作用。互花米草入侵我国后主要与红树林、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芦苇和盐地碱蓬等本土原生植物发生竞争。

    形成“绿色沙漠”,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互花米草密度高、根系发达,其分布区形成“绿色沙漠”,严重威胁大型底栖生物生存,改变潮间带食物网,导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下降。例如,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区的小型螺类、蛤类、蟹类密度降低,经济贝类消失不见,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随入侵年限的增加先升后降。互花米草入侵也使鸟类食源、栖息生境减少或丧失。

    形成“生物堤坝”,影响潮间带水文连通性。高大密集的互花米草在低中潮滩形成一道“生物堤坝”,影响海水交换过程,相当于自然的围填海。这种生物堤坝可以堵塞潮沟,降低潮汐浸淹的时长和频率,阻隔潮滩水文连通性,通过改变水盐状况等生境特征而影响本土物种。

    互花米草防治理念

    由于互花米草治理难度大、成本高,虽然部分沿海省市已开展了规模化互花米草治理工作,但截至2015年,我国互花米草分布区总面积持续快速增加。快速、有效、安全地控制互花米草的扩散蔓延,是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山东及其以北地区互花米草面积小且近10年才进入爆发式扩张期,2017年以来北方地区互花米草的防范治理才受到关注。

    互花米草的生态影响可能因地而异。因此,宜根据互花米草生态危害的大小,对其进行分区有序的防控,并对不同生境的互花米草采用因地制宜的防治技术。本文提出了“生态危害评估—分区有效控制—监测预警”的防治理念(图1):① 生态危害评估,包括对本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对航道和泄洪的影响等,按照危害大小进行分区。② 分区有效控制,对生态危害大的区域,全面清除互花米草;对生态危害小的区域,及时有效控制互花米草,防止其继续扩散。③ 监测预警,防范互花米草二次入侵,防止敏包養感的潜在互花米草分布区遭受入侵;若发现二次入侵或新入侵的互花米草,在幼苗期将其全面清除。



    生态危害评估

    从代表性和可行性角度考虑,建议调查评估互花米草入侵区域和本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大型底栖动物及鸟类的差别(表1),并根据差别大小进行危害等级划分——与未入侵的本土生态系统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的指标数值越小,则生态危害越大。具体调查评估方法可以参照T/CAOE 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

    分区有效控制

    根据互花米草生态危害等级评估结果,结合互花米草面积等因素,把互花米草划分为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有效控制区3个等级,分区依据和防治目标见表2。

    治理互花米草时,根据生境特征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采取因地制宜的技术,既可提高治理效率,又能降低治理成本。对于低潮滩、中潮滩、高潮滩和河道沟渠的互花米草,分别建议采用贴地刈割、刈割+围淹、刈割+翻耕和刈割+围淹等治理技术。

    监测预警

    监测区域应包括互花米草治理区及其邻近湿地。在治理工程完成后,需要建立巡查预防制度,防范二次入侵。借助无人机、气垫船等设备,每年重点在幼苗期(4—6月)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互花米草,将其及时清除;由于幼苗的治理难度小、治理成本低,清除完成日期不宜晚于8月。

    互花米草治理技术

    互花米草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综合治理技术。不同技术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性,治理效果也有较大差异,需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治理技术(图2)。

    物理治理技术

    物理治理技术,如人工清除、刈割等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短期内对生物可能有一定干扰,但不会对环境和本土生物产生长期、不可逆的影响,互花米草治理完成后本土生物和生境一般可逐渐自然恢复。比较有效的物理治理技术包括人工清除、刈割和淹水等(表3)。

    人工清除,通过人力或借助简单设备清除互花米草。其最大的缺点是效率低,因此不适用于大面积治理,但可用于新入侵或治理后复生零星互花米草的治理。由于互花米草密度高、繁殖能力强,一次治理通常难以清除所有的互花米草(表3和4)。

    刈割,直接割除互花米草地上植株。刈割可削弱植物生长,并降低种子产量。刈割的控制效果受刈割时机、刈割频率和潮汐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刈割时机比刈割频率更重要。在孕穗期至扬花期的刈割可获得最佳控制效果,其他时期的刈割效果不好,甚至可能促进互花米草再生。连续多次刈割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刈割的治理效果还受到潮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淹水时间长的区域其效果更佳。

    淹水,该方法也被常用于互花米草治理。虽然持续包養網淹水胁迫一般不会使克隆苗和成体互花米草死亡,但对实生苗有致命威胁。水深为10—20 cm时,持续淹水2—3个月可使5—10 cm高的实生苗全部死亡。

    物理治理技术在盐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均可使用。此类技术可以高效灭除种子萌发的实生苗,但对成体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稍差;多次实施人工清除或刈割等物理措施可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化学治理技术

    化学治理技术一般是施用除草剂灭杀互花米草。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传导能力的差异,将除草剂分成触杀型除草剂和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前者只能杀死直接接触到药剂的植物组织;后者被植物茎叶吸收后,能被传送到根部,造成植物全株死亡(图3)。根据选择性差异可将除草剂分成选择性除草剂和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后者对植物的伤害无选择性。目前,常被用于治理互花米草的的除草剂包括高效盖草能(haloxyfop-R-methyl)、滩涂米草除控剂、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 ammonium)、咪唑烟酸(imazapyr)等(表4)。虽然美国环境保护局许草甘膦和咪唑烟酸在河口环境中使用,但是这2种除草剂灭杀互花米草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效盖草能对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在不同供试除草剂中是最好的,但其短期内对底栖动物有一定毒害。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都会影响高效盖草能灭杀互花米草的效果,每年6—8月是最佳用药时间。

    化学治理技术简单易行,但可能对环境和本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虽然一些研究发现,使用除草剂治理互花米草时,海水、沉积物和缢蛏等生物体内未检出药剂残留,但这些研究都是小区研究,施药后短时间内潮汐可能已把残留药剂带入大海中。例如,在黄河口的研究发现,喷施高效盖草能和草甘膦等除草剂后的数月内,螃蟹消失不见。因此,在大面积应用化学技术治理互花米草之前,应对其负面影响做全面、长期的评估。

    生物控制技术

    生物控制技术包括生物天敌控制技术和生物替代技术。

    生物天敌控制技术,指利用寄主范围较为专一的植食性动物或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取食或致病等方式控制有害植物。目前,利用生物天敌控制互花米草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人员尝试用玉黍螺(Littoraria irrorata)、麦角菌(Ciavieps purpurea)和稻飞虱(Prokelisia marginata)控制互花米草,但效果均不佳。

    生物替代技术,是用竞争力强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学防治技术。生物替代技术在红树林地区表现出较好效果,但在盐沼地区效果不佳。使用该类技术时一般需要先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互花米草,然后种植本土植被,以巩固治理效果并恢复本土生态系统。因此,生物替代技术也属于综合治理技术——但由于其强调在治理互花米草的同时修复本土植被,研究人员通常把生物替代技术单列为一类治理技术(表5)。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利用芦苇和红树植物对互花米草进行生物替代。虽然芦苇比互花米草有更好的耐淹能力,但其耐盐性能弱于互花米草,因此芦苇无法成功替代互花米草。生物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更多地出现在红树林地区。用红树替代互花米草的原理与遮荫方法相似,当林分郁闭度超过0.6时,林下互花米草由于光照强度过弱而停止生长并逐渐消亡。用红树植物替代互花米草的技术措施包括“人工刈割+种植红树”、“刈割+高程抬高+种植红树”、“刈割+水淹+种植红树”和“刈割+翻耕+覆膜+种植红树”等。常用的红树植物包括秋茄(Kandelia obovata)、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等。其中,秋茄是我国最耐寒的红树植物,人工引种的北界是温州乐清。在浙江鳌江口和福建漳江口,利用秋茄替代互花米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广东珠海淇澳岛的效果不佳,这可能和管护有关——在秋茄幼苗种植初期,应定期刈割去除互花米草。另外,高密度种植有利于秋茄占据生态位空间。无瓣海桑也是外来物种,在广西北海等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入侵性,因此应慎用其替代互花米草。海桑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海南,目前已广泛引种于广东、广西。应用海桑替代互花米草的研究很少,在广东珠海淇澳岛的研究发现,海桑替代互花米草的效果不佳。

    总体而言,生物替代技术难以用于盐沼湿地,但在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的防治中得到了较多应用,未来应加强利用本土红树替代治理互花米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综合治理技术

    综合治理技术是指把不同治理技术配合使用,通常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高效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刈割+淹水”“刈割+翻耕”和“刈割+遮荫”等(表6),并且前述生物替代技术也属于综合技术。

    “刈割+淹水”,既能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有性繁殖,还会使刈割后的根茬窒息死亡。“刈割+淹水”的治理效果因时间而异,6—8月是适宜的治理时机,但6月比8月更佳,为了保障治理效果、减少筑堤难度和成本,留茬高度不宜超过10 cm。

    “刈割+翻耕”,能同时控制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多遍翻耕可有效提高治理效果,但不同翻耕深度对治理效果无显著影响。“刈割+翻耕”的治理效果在北方可能优于南方:10月中旬即生长季末期的“刈割+翻耕”对黄河口互花米草无性繁殖的控制效率可达99.4%;但在长江口,2—3月的“刈割+翻耕”对互花米草无性繁殖的控制效率为30%—85%。

    “刈割+遮荫”,通过抑制光合作用除治互花米草,通常先刈割并移走互花米草,然后覆盖遮荫材料。低于15%的透光率可能关键技术指标,透光率越低,效果越好;当遮荫透光率小于0.3%时,遮荫2—3个月可完全杀包養死互花米草。不同月份实施刈割+遮荫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但5—7月优于8—11月。

    综合治理技术通常比单一治理技术的效果更好,在盐沼湿地和红树林湿地,都可以采用综合治理技术控制互花米草。

    我国互花米草防治现状

    2012年1月—2023年6月初,我国共实施规模化互花米草防治相关项目188项,总投资约为23.81亿元(表7)。其中,治理类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度均最多,其次是治理恢复类即治理互花米草并恢复本地植被的项目。

    各沿海省份互花米草防治项目

    2012—2014年,上海市、福建省和广东省便开始了规模化互花米草治理,其他沿海省份多数从2017年开始规模化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图4)。2012—2019年,我国实施互花米草防治项目26个;2020年开始,互花米草防治项目进入快速增长期。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用于互花米草防治的资金远高于其他沿海省份(市),分别为12.24亿元、4.20亿元、3.31亿元和2.58亿元(图5)。

    互花米草治理成本

    涉及互花米草治理成本的研究文献很少。美国华盛顿州用化学方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成本约为124600元/千米海岸线(17500美元/千米,按7.12倍汇率换算);我国黄河口的化学治理成本和“刈割+淹水”治理成本分别为7920和29325元/公顷;南非的化学治理成本为55536元/公顷(包養網7800美元/公顷,按7.12倍汇率换算)。

    规模化治理的成本高于文献报道。根据54个公开招标的治理项目,互花米草治理成本平均值为44370元/公顷,中位数为29700元/公顷(图6)。化学治理方法的治理成本一般低于物理治理方法,但天津市采用化学方法的成本也高达28653元/公顷。各地互花米草治理成本差异很大,可能与互花米草分布状况、环境差异和所用技术不同有关。

    互花米草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防控结合,建立互花米草防治长效机制

    互花米草防治长效机制包括预警监测和治理成果巩固。① 建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现场踏勘等技术手段相结合的预警监测体系。在治理工程结束后,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全面清除遗漏复生或二次入侵的互花米草。② 本土植被恢复和滩涂利用是巩固互花米草治理成果的有效手段。在适宜区域,可在互花米草治理后种植速生红树或开展滩涂底播养殖。

    产学研结合,优化综合治理技术

    虽然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多种高效的综合治理技术,但这些技术多数是基于小区试验研究,在大规模治理互花米草时,可能遇到很多新问题。因此,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实施规模化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现有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新技术,并有效保障技术落地,从而提高互花米草治理效率并降低治理成本。

    加强机械设备研发,保障治理技术落地

    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给互花米草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不同地理环境中需要不同的治理技术和配套的专业设备,专业机械设备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治理技术的有效发挥。因此,需要根据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特征、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研发专业机械设备,从而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保障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的落地性。

    加强治理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估

    任何一种互花米草治理方法都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扰动。在治理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评估治理效果及其影响,为实现对治理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另外,可能还需要评估互花米草治理后海岸侵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概率或速率,以便为海岸带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作者:谢宝华、韩广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筑梦莺查包養歌海——海南东方1-1气田采访记_中国网

    气出东方隈,筑梦莺歌海。

    2003年8月1日,我国海洋石油事业传来喜讯:随着一声气嘴阀门的开启声,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流从近1500米的地层深处喷涌而出。至此,我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全面建成投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在莺歌海深深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条串联海路的能源大动脉,成为我国南海西部最大的自营气田群,也是海南省民生和工业领域的主要用气来源。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东方1-1气田群蹲点采访,探寻中国海油人在南海之滨为国奉献的故事。

    使命担当

    久雨乍停,空气中的雾气不见消散。1月27日上午,海南东方大田机场,20余名即将赴气田的职工正在候机。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起飞时间推迟,具体时间等待通知。”对于这群刚从祖国四面八方离家赶回上班的人来说,等候似乎已成为平常的生活。气田动力主操苏薛成就是其中之一。

    1月26日清晨6点多,在河北张家口的家里,苏薛成早早地起床。父母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妻子像往常一样帮他再检查一遍行李,看看有没有什么落下的东西;刚满两岁的儿子还在熟睡之中。

    吃完早饭,苏薛成轻声来到房间,看着熟睡中的孩子,忍不住在他胖乎乎的小脸上亲了亲,转身便拖着行李箱离开了。

    从张家口乘坐8点多的高铁到北京,从北京坐飞机到三亚,再从三亚坐动车,到达东方终端公寓楼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

    这样两地奔波的日子,苏薛成坚持了8个年头,他说:“最大的牵挂还是小孩,每次离家都很不舍。”

    苏薛成201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东方1-1气田工作,工作时间是上班28天,休息28天。“长时间在海上,家里有事也经常照顾不到。”这次排班,轮到苏薛成在海上平台过年。对此,他平静地说:“工作的平台,四周都是大海。对我而言,对家庭有亏欠,不能经常照顾小孩和父母;但作为一名海油人,为国家和人民保障油气生产供应也是光荣职责,每项工作都得有人做!”

    为做好春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和职工节日生活保障,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策也同机赴平台进行工作检查。刘策199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油气生产一线工作。他说,“很多同事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海洋油气事业”。

    29年的海上油气生产工作经历,让刘策对油气职工的生活情况了如指掌。他说,之所以上班一个月休息一个月,有其特殊考虑。“按照出海人的说法,站在钢结构平台上,缺乏‘地气’,时间长了,人的情绪和心理容易焦虑紧张。如果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容易造成安全生产问题。”

    “坐直升机上下班,工作28天后休息28天,这份职业对外界来说很光鲜亮丽,其实对海油人来说还是很辛苦的。好在现在海上平台网络、电视都有了,方便员工跟家人联系。”刘策回忆说,“以前海上平台跟陆地联系只有电话,电话信号通过卫星传输,线路少,大家都是排队给家里打电话,一个人只能打十几分钟。”

    中午12点,直升机满载12名旅客缓缓起飞。虽然戴着消音耳塞,但飞机的巨大轰鸣声仍然不绝于耳。飞机穿过东方市区的城市街道,便飞经茫茫大海。广阔的大海深处,直升机像一只小鸟在空中飞过。

    大概过了30多分钟,眼前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上,耸立着两座海上油气平台,平台顶上是停机坪。卸下安全带,在指挥人员指挥下,记者踏上了海上油气平台,猛烈的大风夹杂着细雨扑面而来,耳边是巨大的机器轰鸣声。

    铸就匠心

    心怀梦想者,正逐梦前行。

    在东方1-1气田21年发展历程中,一批批海油人坚守岗位,开展技能练兵,在海上气田书写着自己的敬业故事。

    2023年正值东方1-1气田投产20周年,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特意制作了20年纪念盘,发放给气田的贡献者。刘策说:“东方1-1是气田的功勋平台、最早的平台。21年来,不仅源源不断输出天然气,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匠。”在气田平台,每一名新上平台的人都要先上安全教育第一课,更换防静电工作服后,才能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平台。

    在平台向海的一边,高高的火炬臂倾斜着伸向半空,出口处燃烧着熊熊火焰,在海风中飘摇,就像一个巨大的烟囱。东方1-1气田总监葛爱将解释说:“可别小看这烟囱,火焰大小是判断油气产量的重要标志,火大了不好,小了也不好。在油气平台,观测也是一门技术活。”

    东方1-1气田距离东方市大概110公里左右,由1个中心平台、1个生产辅助平台、4个井口和1个水下生产装置构成,共有近60口气井,占了整个海南分公司的“半壁江山”。气田累计稳产21年,目前每天稳定外输6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持续投产以来,已稳定供气500亿立方米。“东方1-1气田可以满足375万户的天然气需求,覆盖整个海南省。”葛爱将说,按照集团公司改革要求,气田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

    在电气仪表车间,电器主操安浪涛和同事盯着电脑显示屏查看数据跳动情况,分析研判生产形势。除了例行巡检外,开展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工作是他们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安浪涛来自陕西,他风趣地说,“我的名字就叫浪涛,天生与海有着不解之缘”。

    正说着,仪表主操廖飞背着挎包走了进来。原来,海南分公司应急中心发来一个邮件说,F平台一个应急房的摄像头没有图像,接到情况后廖飞第一时间进行维修。经过努力,找出了问题根源,保障了生产安全。

    今年是班组长李攀锋到东方1-1气田工作的第11年。经过学习积累,他熟练掌握了平台的各项安全和工艺流程,并成为新入职员工的技术指导老师。李攀锋说:“我们5个人要管理平台所有的机械设备,工作范围包括CEP中心平台,A、B、E、F4个井口平台和1个PRP等5个井口平台,工作任务是对这些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巨大的工作量要求我们必须对所有大型设备了如指掌,遇到设备故障要立马就能检修。”

    “会感到孤单吗?”

    “不孤单!工作太忙了,从第一天上平台到下平台,基本上一个月都在连轴转。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挤出时间学习。”

    每天按照既定路线巡检,观察设备运行,看设备运行参数是否正常,听设备运行声音是否正常,看管线有没有跑冒滴漏。李攀锋说,他们要提前预判,比如,巡检中看到泵在运行,柱塞温度感觉有点升了,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赶紧切换设备,否则机械再继续运转,就极有可能造成设备磨损和毁坏。

    数字化、智能化改革的背后,离不开一大批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东方作业公司现有员工325人,一线岗位人员297人,平均年龄约36岁。目前有技能专家3名、高级技师17人、技师84人、高级工112人。通过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带动了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

    能源报国

    在中心生产平台与生产辅助平台之间的连接桥上,写着“报国桥”3个大字的牌匾挂在桥中央,分外引人注目。

    刘策说,这块牌匾是2020年春节期间,气田组织岗位“大练兵”,当班的总监和负责机械的一线员工书写的。在生产辅助平台入口处,“碧海丹心 能源报国”等标语,同样令人心潮澎湃。

    自2003年8月1日气田顺利点火投产以来,东方1-1气田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05年,东方气田群A、B平台开始打井作业;2006年,东方1-1气田中心平台在“蓝天包養龙”号协助下安装了天然气透平压缩机,东方1-1气田群正式包養迈入了日产800万立方米的时代;2015年,东方1-1气田F平台顺利投产,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第一座高温高压气田,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正式跨入高温高压时代;2018年11月15日,东方1-1气田PRP平台的投产开启了中心平台与生产辅助平台“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2019年,东方1-1气田井口A平台成功转型成为首座海上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平台;2022年,积极探索东方气田群数字化、智能化油气田建设,A平台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远程遥控生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全体职工心怀祖国、开拓创新,在祖国南疆书写能源报国华章。

    在2024年龙年春节期间,气田平台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精心组织了包饺子、猜灯谜、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浓浓的年包養網味儿带给坚守岗位的每一名职工。

    “刚开始维修任务少些,随着设备运行年限增加,维修任务也多了,任何时候都要有人值守。”仪器仪表维修工陈光宇在平台工作了11年,今年是他第5次在工作岗位上过年。这些年来,令他感受最深的是,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工作也越来越便捷。“以前都是人工巡检,现在机器人巡检也开始投入应用了。例如,乐东151装置现在都是机包養器人在巡检,两个小时巡一次,巡检完毕后自动充电,然后再自动巡检。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一些关键设备出了故障要等国外厂家维修,不仅花费时间长且影响日常生产。针对这一情况,作业公司打破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从各装置抽调精英专业维修人员,成立专业维修队,开展关键设备专项任务维修工作。通过专家型维修队伍的建设,将分散在各个平台包養網排名的“金子”集中起来锤炼成“金块”,节约大量维修费用,平台之间“共享人才”,集中技术力量办“大事”,提升了关键设备自主维修能力。比如,动力专家维修队伍,创造性自主开展MAN RB28-4干气密封首次自主更换,在透平核心和压缩机转子等关键设备完全实现自主更换,培养了人才队伍,节省了成本。通过建设专家型技能维修队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

    今年是新员工宋岩皓第一次在平台过年,2001年出生的他是家中独生子,远在河南郑州的父母对他春节假期需要值守十分理解。小宋去年8月上平台,在公司的关心和老员工帮助下,已快速融入平台生活。他说,既然选择了油气工作,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争取早日成为行业“大师傅”。

    采访间隙,记者请气田职工一起给全国人民视频拜年。当视频开始录制的那一刻,每名职工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那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满满的真情。

    能源报国,职工是力量之源。为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丰富职工生活,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东方作业公司不断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WiFi网络和电信4G网络已覆盖整个生活区。组织职工每天早上坚持做广播体操,购置了跑步机等专业健身器材方便职工日常锻炼,每周二晚上举行“双基加油站”进行学习交流。

    在万家团聚、喜迎新年之际,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轰轰轰、呲呲呲”的机器轰鸣声是东方1-1气田平台奏响的春之乐章,气田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迎来了新的一年。

    时光奔腾向前,承载着干部职工投身强国梦、复兴梦美好愿景的梦想,美丽的东方气田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经济日报记者 潘世鹏)

  • 告别皇室查包養成平民 日本真子公主结婚为何受关注?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新网10月26日电 (管娜)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6日上午,日本皇嗣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与小室圭正式成婚。这意味着真子正式脱离皇籍,成为平民。目前,真子已离开秋筱宫邸。长达数年的“公主结婚记”,也暂时告一段落。

    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公主结婚 占领日媒头条

    当地时间26日上午,一则日本真子公主与小室圭结婚的消息,迅速占领多家日媒的头条版面。尽管这桩婚事早有预告,但日本社会对其关注的热度,仍然不减。

    真子公主是秋筱宫文仁亲包養平台推薦王的长女。秋筱宫文仁亲王是现任日本天皇德仁的弟弟,也是日本第一皇位继承人。

    此前报道,日本宫内厅相关人士评价真子说:“她作为长女的责任感很强,有自己的主意,但同时也会考虑父母和周围人的想法,从小就有认真和温和的优点。”

    真子曾多次出席日本皇室公务活动,大学就读于国际基督教大学,专修美术和文化财产研究。她还曾隐瞒公主身份,在英国留学。

    10月26日,真子与小室圭出席结婚记者会。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10月26日,真子与小室圭出席结婚记者会。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终于要嫁了 却一波三折

    真子公主与法学院毕业生小室圭是大学同学,2017年9月,二人公开结婚意愿。

    但是,两人迈向婚姻的道路,却并不平坦。

    宣布订婚不久后,小室圭的母亲与人有财务纠纷,欠债至少4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且私生活复杂的新闻被传出,招致日本民众的指责。二人婚期延后。

    2018年,小室圭赴美深造法律。

    近期,日本皇室方面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真子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因为公众“毫不留情地”反对她选择的未婚夫小室圭。

    “她觉得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被践踏了,”真子公主的精神科医生说,“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2017年9月,真子与小室圭公开结婚意愿。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2017年9月,真子与小室圭公开结婚意愿。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不大办仪式 婚后成平民将赴美

    2021年9月底,小室圭在时隔三年后回到了日本,两周隔离结束后,他终于见到了他的未婚妻。因为社会对这桩婚姻的态度模棱两可,这对年轻夫妇,不会举行盛大婚礼仪式。

    日本宫内厅也宣布,二人不举行婚礼等任何结婚相关仪式。根据日本宫内厅的声明,真子自愿放弃领取多达1.5亿日元(约合843万元人民币)的“嫁妆”。这在战后的日本女性皇族中,尚属首例。

    10月26日下午,二人召开记者会,小室圭表达了“我爱着真子,想与爱的人度过一生”的意愿。真子也表示,“小室圭是无法代替的存在”。

    日本皇室相关人士透露,真子将在结婚后暂时居住在东京都内,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前往美国和小室圭一起生活。

    小室圭在美国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的律师考包養網试结果将于12月公布。真子现在没有护照,婚礼后前往美国,需要申请新护照。

    真子离开皇室赤坂御用地的住所,与秋筱宫夫妇及妹妹佳子告别。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真子离开皇室赤坂御用地的住所,与秋筱宫夫妇及妹妹佳子告别。图片来源:包養網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日本皇室婚姻屡“破例”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真子结婚后,日本皇室目前有5位男性,12位女性,共计17人。

    目前,日本皇室中拥有皇位继承资格的仅有3人,秋筱宫文仁亲王为第一皇位继承人,而秋筱宫的长子悠仁则成为第二皇位继承人。上任天皇弟弟常陆宫正仁亲王已86岁。作为天皇孙辈中唯一的男性,15岁的悠包養網價格仁,堪称肩负日本皇室“传承的重担”。

    战后,日本皇室成包養網员与民间联姻并不少见,上皇明仁的妻子美智子,就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后,而近年来,日本多位公主也选择了嫁给平民。

    上皇明仁的长女清子于2005年嫁给一位公务员;其后,侄女典子嫁给一位神社主持的儿子,两人都因婚姻失去了皇族身份。

    日本共同社表示,日本皇族出现多例“破例”的婚姻,让宪法下象征天皇制等意义,再次引起思考。(完)

  • 查包養網站比較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退捕上岸后,他们有了新职业_中国网

    拼版照片:左图为20包養19年5包養月15日,安徽省马鞍山包養網 花園市薛家洼退捕渔民陈兰香搬迁上岸(毕琛 摄);右图为2023年7月24日,陈兰香在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陈兰香和丈夫结婚后一起过了20多年渔民生活。2019年,当地政府启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工作。陈兰香用退捕转产的补偿补助款购置了新房,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和其他渔民合伙开办了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

    新华社发

     包養網 

    包養

  • 筑牢鄱阳湖生态安全屏查包養app障_中国网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重要通江湖包養網價格泊,保护鄱阳湖生态对保护长江流域生态有着重要意义。规范治理砂石资源挖采,是保护河流湖泊生态的重要举措。如何既保护好水域生态,又合理利用砂石资源?江西省九江市在制度制定、科学监管等方面展开了一些尝试。

    长江重要通江湖泊——鄱阳湖松门山附近水域,鱼翔浅底、候鸟翩跹。

    距离此处不远的是鄱阳湖永修02号和永修03号采砂作业区,只有候鸟的鸣叫,不闻机器的轰隆,采砂船已不见踪影。“这块采区不会再启动了。”江西省九江市采砂管理局局长张浔说。

    前不久,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的《鄱阳湖采砂项目对鄱阳湖九江水域水生生物影响监测报告》摆在张浔案头。报告显示,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稳定,主要分布在主航道区域,其中丰水期在永修02号和永修03号采砂作业区周边水域有一定数量分布。正是这句话,让江西省水利厅下决心关停永修02号和永修03号采砂作业区,还江豚畅游的通道。

    定时、定量、定点、定船、定功率,保护性开发砂石资源

    万里长江,波涛滚滚。百里鄱湖,烟波浩渺。

    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和鄱阳湖2/3水域,砂石资源丰富。由于水域面积广,监管难度大,受暴利驱使,非法采砂、乱采滥挖现象曾经屡禁不止。砂石资源流失严重,河道堤防和通航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涉砂事故、案件频发。此后,对砂石资源的严格管控又一度造成建设用砂供应不足的问题。

    为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和长江“黄金水道”防洪、通航安全,同时保障江西省建设用砂稳定供应,九江开展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寻找平衡的大量探索。

    为合理开发利用长江、鄱阳湖的砂石资源,2015年3月,九江市对长江九江段实行采砂统一管理,建立了九江市长江大保护多元共治协作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统一调度、部门联动、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综合治理”的采砂统一管理工作格局,有力维护长江、鄱阳湖九江水域采砂管理秩序。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鄱阳湖包養網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合作导师钟业喜介绍,采砂会对鱼类产卵繁殖造成影响,从而导致鱼类资源减少,因此,控制鱼类产卵场主要分布区的采砂范围和采砂时段十分有必要。

    2016年9月通过的《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依法划定的禁渔区的禁渔期禁止采砂。2019年,江西省印发的《江西省赣江抚河信包養江饶河修河中下游干流河道和鄱阳湖采砂规划(2019—2023年)》规划可采区84个,年控制砂石开采量为7120万吨,要求在鄱阳湖每年的禁渔期禁止采砂。

    “禁渔期我们是坚决禁采,可采时间从7月到次年2月,这期间遇到枯水期,也会为保障鄱阳湖水质而停采。”张浔说,“采砂期间按照每天8小时作业。”

    近年来,九江市坚决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九江市采砂管理局严格执行采砂规划许可及定时、定量、定点、定船、定功率工作要求,做到年度控制开采总量、单个采区年度控制开采量“双控制”,在水生生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及水工程、桥梁等工程保护范围内不从事任何采砂作业活动,实现了对砂石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据悉,九江市鄱阳湖砂石每年实际开采量约为2000万吨,仅占鄱阳湖九江水域砂石资源总储量156.39亿吨的0.13%左右。此外,九江市还实施河道采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专业环评机构编制《九江市鄱阳湖水域采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九江市鄱阳湖水域采砂项目对湿地与越冬水鸟影响专题报告》《九江市鄱阳湖部分水域采砂对水生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等论证报告。2023年,鄱阳湖九江水域的水质为Ⅲ类。

    据了解,江西省水利厅2022年度批复采砂方案涉及九江8个采砂区,开采面积61.58平方公里,年采砂量控制在3890万吨。九江市实际采砂作业区开采面积51.56平方公里,采区作业面积压缩了超10平方公里,全年实际采砂2000万吨。

    从乱采到有序,“人水和谐”正逐步显现

    鄱阳湖被誉为天然的“沙库”。水文监测结果显示,鄱阳湖的多年平均入湖沙量达1533万吨,从湖口流入长江的出沙量为998万吨,再算上长江汛期的倒灌沙量,年均淤积量约为620万吨。

    “非法采砂造成砂石资源流失,河道堤防和通航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九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适度、合理地利用河道砂石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九江制定采砂规划,规范砂石开采,维护河道河势稳定,保障行洪安全。

    九江市采砂管理局二级调研员、九江市采砂办现场监督指挥部指挥长邹平友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带记者来到鄱阳湖都昌01—1号采砂作业区,指着监控视频解释:“采砂船通过泵吸水采的方式进行采砂,不添加任何药剂,且所有采区均远离入长江口,避开了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

    邹平友介绍,除所有采区规划均依法依规避开鄱阳湖主要水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并实施鄱阳湖禁渔期禁止开采、洄游高峰期禁止开采、错峰开采等措施,九江还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有效维护了河湖生态。

    长江江豚的活动与采砂作业间也存在一定联系。多年有规划挖沙后形成了一些大型沙坑,沙坑水域水位较深,鱼类资源相对丰富,为江豚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索饵、越冬场所,大量江豚聚集在沙坑中。

    其中,永修县松门山以北区域和老爷庙水域冬季沙坑内江豚分布最为密集。去年,九江市在该区域内开展了一次为江豚疏浚生活通道的采砂活动,这帮助长江旗舰物种江豚渡过了难关。也正因该区域位于规划可采区附近,为保障江豚安全,九江市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关停了永修02号和永修03号采砂作业区。

    从单一到联合,形成监管合力

    九江市采砂管理局大门上镌刻着24个大字:“科学规划、有序开采、严格监管、总量控制、保护生态、确保安全”。严格监管是保护长江、鄱阳湖生态的关键措施之一。打击非法采砂,也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鄱阳湖蛤蟆石码头,是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第一个港口,是鄱阳湖出入长江的枢纽港,江西省运砂流动检查点就设在此处。检查点负责人吴智军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治理,鄱阳湖水域涉砂违法犯罪显著减少,但仍时有发生。我们与九江市鄱阳湖联合执法队、九江市濂溪区水警大队加大巡查力度,白天晚上全覆盖,对非法采运砂等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2009年以前,海事、渔政、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长江江西段水域全部为交界水域,存在跨省属地管辖权的争议,由于长江南北两岸执法尺度、力度、标准不一,长江九江段水域非法采砂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一些重点交界水域非法采砂情况仍偶有发现。同时,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一旦遇到需要多部门处理的问题,办事效率较低。

    2015年,由九江市公安局水上分局牵头,从市水利局、九江海事局、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市鄱阳湖包養網、长江联合执法队,打击长江、鄱阳湖水域各类涉水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非法采砂、非法捕捞行为。

    2022年6月1日,九江市公安局促成长江航运公安局九江分局、湖北省黄冈市公安局、安徽省安庆市公安局、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共同创新升级“一江三省四警”联合执法机制,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联合执法,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执法优势,24小时待命,保持对长江、鄱阳湖水域非法采砂行为全覆盖高压严打态势。

    九江市长江联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叶亮拿出一本《受理举报登记台账》介绍:“2018年之前,每天晚上没有两个举报,那是不正常的事情。这几年,2021年9起,2022年3起,去年全年没有一起。”对这种联合执法,叶亮形象地说:“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收指为拳,重拳出击,切实保护好了长江‘黄金水道’和鄱阳湖‘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