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 我国西南喀斯查包養網站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片区,面积高达450000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100000 km2,占喀斯特面积的22.3%。受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的岩溶背景控制,以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水文变化迅速等问题的影响,喀斯特区域成土速率缓慢,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可恢复性低。同时,广泛的石漠化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作为一种负反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该区域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建设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但是石漠化过程是一个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保护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解决。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喀斯特生态修复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扭转传统生态治理的惯性模式,可能会影响喀斯特生态建设甚至美丽中国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深入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必须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向系统全面调控,需要精准把控该地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关系(图1),从10个方面发力,以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和能力。

    中国喀斯特生态修复需关注的十大问题

    忽视了土壤侵蚀标准模数过高而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问题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成土速率远低于土壤侵蚀速率的问题。在许多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和退化已被确认为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然而,现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

    目前,国内一般将土壤容许流失量作为水土流失危害评价的判别指标,按照现行的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 t·km–2·a–1,小于土壤容许流失量的区域都属于水土流失安全区。但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喀斯特地区成土速率介于10—134.93 t·km-2·a-1,平均值为18.59 t·km-2·a-1,仅相当于土壤容许流失量500 t·km-2·a-1的4%;按照SL 461—2009《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规定,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 t·km-2·a-1,该值仍然比目前研究的成土速率均值高了近2.5倍。上述标准适用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区,但不适用于岩性较纯的碳酸盐岩地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每1000年形成4—17 mm土壤),其中连续性碳酸盐岩区仅为SL 461—2009中要求的1/10,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为SL 461—2009中要求的50%(表1)。尽管以往土壤侵蚀标准已从500 t·km-2·a-1降到了50 t·km-2·a-1,然而,根据目前成土速率的研究结果,降低后的标准仍然远远大于喀斯特地区的成土速率。这意味着前期制定的土壤侵蚀标准模数均过高,从而导致了长期忽视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风险;这也可能是引起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和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

    忽视了喀斯特地区坡耕地比例过高而导致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偏重的问题

    喀斯特山区地块破碎,人地矛盾尖锐,使农业向斜坡扩张,导致耕地以坡耕地为主(54.38%)。以贵州为例,该省山地丘陵占92.5%,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贵州耕地347.26×104 hm2,坡耕地295.37×104 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5.06%,其中19.8%的坡耕地坡度大于25°,面积为58.47×104 hm2,占全国同级坡耕地(420×104 hm包養網 花園2)的14%。并且贵州省土地垦殖率为25.73%,远高于同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18.5%)和福建(10.8%),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从耕地保有量来看,贵州省为23.81%,高于四川(12.95%)、云南(14.83%)、广西(18.43%)、湖南(18.74%)等周边省份。由此看出,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偏重,不符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生产条件相对较弱,农业耕地资源不匹配会产生水土流失,山地灾害等威胁。

    忽略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而导致水污染治理难以取得持续性成效的问题

    我国喀斯特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034×108 m3·a-1,地下河达3000多条,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3%。地下水环境对外界环境干扰极度敏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喀斯特区域由于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剧烈交互,交互频率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污染物质易迁移和扩散。《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下水严重污染的比例从2000年的37%增加到2010年的60%,呈现增长趋势,仅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点就达1012处。同时,喀斯特人工深水“湖”泊的水体分层结构及污染规律与天然浅水湖泊存在差异,其对外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差,且存在易渗漏的问题。因此,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水污染治理相当重要。但目前,人们更多关注对外来污染源的防治,忽略了喀斯特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的问题,这将导致区域水污染治理难以取得持续性成效。

    忽视了土壤干化及其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

    土壤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1/100000、淡水总储量的0.05%,容易被忽略,但是会影响到整个喀斯特地区生命的演化。近年来喀斯特工程性缺水问题频发,工程性缺水问题带来的干旱胁迫将会限制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稳定发展,但这一严重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植被降温效应可以作为衡量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喀斯特地区绿化的缓冲能力有限,特别是二氧化碳(CO2)施肥对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受到氮、磷及水分有效性的限制。基于站点实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发现,喀斯特区土壤干化面积占64%以上;南方喀斯特和北方喀斯特的干化速率为-0.327×10-3—-0.157×10-3 m3·m-3·a-1,其中南方喀斯特干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是整个喀斯特地区的1.26倍。因此,低土壤水分供应和高大气饱和气压差被认为是中国喀斯特区域植被绿化胁迫的2个主要驱动因素,其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会制约植被生长,其降温效应可持续性丧失,能量失衡,最终带来一系列极端气候。这将使得喀斯特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打击,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

    忽视了喀斯特生态修复受控于碳酸盐岩本底属性与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质背景复杂,内部差异巨大,不同的区域的研究基础、重点问题、生态恢复措施显著不同。例如,热带和夏季湿润的温带岩溶区,其钙基底更利于地下蓄水,使其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比富硅区高约32%和13%;相反,在干旱草原和冬季干旱的温带岩溶区,富硅区的降水供水模式往往更能维持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使其GPP比富钙区高12%和7%。说明了植被生长受不同岩性控制。又如,喀斯特槽谷区易发生高位水资源泄露、干旱频发,而地势相对较低的洼地和盆地则是水的聚集区导致涝情,均会抑制植被生长。最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采用偏导数方法,设计了8种不同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人类活动多的南方喀斯特,由于太阳辐射的下降,气候变化导致的负贡献高达70.72%,抵消生态工程59.07%的积极作用,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损失更大。生态修复忽略了喀斯特本底属性与气候变化影响,未考虑植被生长特点,片面追求林草面积的扩张,影响了生态修复成效,并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

    忽视了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问题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忽视了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问题。喀斯特岩石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风化碳汇及风化成土,后者又作为植被生长的必需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主要载体,支撑了植被光合碳汇潜力。然而,现行核算标准难以精准量化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潜力,导致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中国喀斯特岩石风化碳汇(CO2)总量57.7937—64.5157 Mt,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光合碳汇(CO2)0.70—0.95 Mt·a–1,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支撑的植被光合碳汇为我国乃至全球实现碳中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忽视了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问题,导致喀斯特地区巨大的碳汇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因此,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大威胁。

    忽视了城市化进程可加速生态环境改善的问题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破坏。研究发现城市环境中植被生长普遍增强,增长了1.8倍,高度城市化地区植被增强指数趋近于0.22。然而,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缺乏量化。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村耕地遗弃促进了植被恢复,已成为影响喀斯特地区人地矛盾的关键因素,并对生态修复产生巨大影响。Chang等发现南地区农村人口减少了480万人,农村迁移地区地上生物量(C)最高(0.015 Mt·km–2·a–1)。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农村人口减少导致人口压力降低,从而有效促进了喀斯特地区生态改善,影响着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其带来的生态碳汇相当重要。但现有研究没有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城市化及农村人口减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积极作用,这将阻碍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推动并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导致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难以取得持续性成效。

    忽视了植被覆盖度作为石漠化治理成效评估指标的片面性和短视性问题

    21世纪以来,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为缓解和治理石漠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植被覆盖度提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仍然不清。已有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的同时植被群落正在退化,严重威胁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往将植被覆盖度作为评价生态恢复成效的关键指标,忽略了喀斯特地区缓慢的成土速率、独特的地表-地包養網下水文结构等特征对植被恢复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供需关系恶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促进植被覆盖度提升的同时如何协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已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若不加以正视,将导致生态修复成效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滞后,供需关系失衡,以及生态服务不可持续等问题。

    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生态保护区不匹配及保护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全国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及30%以上高等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库之一。目前,中国受威胁的植物物种约占总物种10.8%;受威胁的脊椎动物物种(932种)占总数的21.4%,其中两栖动物占脊椎动物比例最高(43.1%)。从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物种都在面临着严重威胁,进而也说明了中国喀斯特山区大量物种数量也会受到相应的挑战。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5.1%,受威胁哺乳动物栖息地总面积占其中的17.9%,鸟类占6.4%,植物占13.1%,两栖动物占10.0%,爬行动物占8.5%。说明目前自然保护区在规划中仅考虑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单一关系,是片面的;长此以往,会导致水资源危机、自然灾害加剧等生态健康问题。

    忽视了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贡献的问题

    如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已成为当今研究焦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自然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的误判。Hu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价值当量系数和价值转移法,估算了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发现中国喀斯特ESV总体呈收益状态,少部分地区呈损失状态。由于传统的国民核算系统的局限性,国际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体系都只降低了经济系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而不考虑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效益的缺点,可能导致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Wu等依据修改真实的进度指标(GPI),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推进和稳定人类福祉的贡献为20.54%,但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大幅度降低了GPI。因此,如果忽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剥离开来,作为优势资源本底的ESV可能会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发生不可逆转的损耗,进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导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状况的误判。

    推进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喀斯特生态修复需要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到系统的全面调控,就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10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持续推进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和建设,为喀斯特地区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尽快修订基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

    土壤侵蚀量低而土壤侵蚀风险就低的评价依据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风险日益严重,急需基于成土速率制定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而成土速率理论上是喀斯特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的上限,可将不同岩性背景下成土速率作为土壤侵蚀风险的最低阈值(表2)。如果理论侵蚀量大于成土速率,为危险区;反之,则为安全区;两者相等,则处于临界状态。

    有序推进生态修复项目,适当调减喀斯特地区耕地面积

    首先,在确保我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统筹调剂,有序降低25°以上坡耕地的占比。其次,将耕地结构调整与生态移民、土地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巩固我国生态修复成果。最后,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科学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完善保障制度等方法和手段。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建立适合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技术体系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难点之一在于污染物在喀斯特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中的多尺度迁移转化机理不清楚。因此,急需加强喀斯特地表-地下“水”复合污染机制研究,建立适合喀斯特的地表-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技术体系。进一步优化喀斯特流域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喀斯特人工湖防渗漏技术,定期开展岩溶水库渗漏定量预测和湖区渗漏性评价,确保喀斯特水源地水质安全。

    重视喀斯特工程性缺水导致的降温效应不可持续问题的监测预警及对生态修复的风险防控

    工程性缺水将加剧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限制,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平衡与降温效应密切相关,急需加强干旱胁迫监测预警及对生态系统修复的风险防控。①构建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土壤水数据库,精准掌握喀斯特土壤水动态来加强对生态系统修复的风险把控。②揭示地表岩土比例对喀斯特地区的水文过程或土壤水资源的影响。③研究过去—未来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变化及喀斯特植被降温效应,预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喀斯特植被降温效应的可持续性,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干旱事件,进一步加强对喀斯特生态平衡的风险防控。

    选择与岩性背景及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与品种进行生态恢复

    要因势利导进行生态恢复。①喀斯特区域不同地形内部差异很大,因此分区对指导植被恢复的空间布局、恢复方式具有指导意义。建议根据峰丛洼地型、槽谷型、高原型、峡谷型喀斯特地貌,进一步根据环境特征制定生态方案。②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要考虑岩性特点及相应的风化层储水能力进一步进行分区,从而选择与岩性背景及气候变化相适的植被。③依据上述分区停止部分生态工程的实施,减少大面积的盲目人工造林,同时保护现存的天然林地和耕地资源,以更好地提供人类福祉,应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而不是短期的绿色扩增。

    建立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精准计量与能力提升的技术方法体系

    针对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欠缺的问题,急需从大尺度的碳汇信息系统模拟、改进空间采样方法及精度等方面优化和构建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核算模型,在阐明喀斯特地区碳汇变化响应机制的基包養網础上,制定碳汇调查与效应评价行业标准。其次,利用土壤改良的方式提高土壤CO2浓度和优化土壤水肥条件,并筛选和培育高效固碳树种或水生光合植物,在加快岩石风化速率的同时提高区域植被和草本群落的固碳潜力,从而建立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精准计量与能力提升的技术方法体系,为喀斯特地区开展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提供数智支撑。

    有序推进城乡人口迁移并加强生态空间的修复和管理

    农村人口减少对减轻生态系统压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绿地网络体系,依法管理绿地,加强生态空间的修复和管理,加大地区包養網 花園教育资源的投入,吸引外来劳动力或留住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促进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成效评估的新指标

    石漠化治理成功的标志应该是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水循环、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的恢复和改善,而不仅以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因此,既不能片面追求扩大森林面积,也不能过分减少石漠化面积。应立足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多维度综合评价石漠化治理成效,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避免片面追求植被覆盖和过分减少石漠化面积所带来的潜在问题。

    建立优先生态保包養網护区精准识别和保护体系

    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问题亟待解决。①精准识别优先生态保护区,建立合理有效的保护区域,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其生存环境。②划定植物保护区,降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同时扩大现有自然保护区域,以覆盖更多生态系统服务优先区域。③通过施有机肥,实行轮作等多元化农业模式,改善土壤环境,并协调土壤水、气、热为土壤生物创造更好更多的生存空间来减少干扰。通过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用系统的观点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将生态系统服务或绿色GDP纳入政府考核范畴

    实现生态、经济和人民福祉共同提升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内容。未来急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配置农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完善第一产业种植生产、深化第二产业加工生产、发展第三产业文旅融合,实现接“二”连“三”调控,建立喀斯特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范式,从而提升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开展生态系统服务过程研究,构建综合生态经济总值核算框架,将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轮驱动”取代“单轮牵引”,把绿色GDP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同时纳入政府考核范畴,并融入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估中,加大对生态资源的考核力度。


    (作者:白晓永,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大学 环境与生态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第四纪与全球变化卓越研究中心;张思蕊、冉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吴路华,铜仁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杜朝超、代磊、杨兴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姿霖、薛盈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明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明会、杨姝、罗青、张小芸、沈晓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陈飞、李琴、邓元红、胡泽银、李朝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查包養心得三千游客乌石村里过大年_中国网

    大年三十,下午4点,张金杰终于等来了两辆从上海出发的旅游大巴车。

    张金杰是浙江省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的一名农家乐从业者,当天,两个月前预定好的60名上海游客如约而至。此时,来自各地的大巴和私家车早已将乌石村的停车场“塞”得满满当当。

    游客张先生刚下车,就“熟门熟路”地跨进张金杰的厨包養房,着手准备自己的拿手菜红烧肉。“今年是在这里过的第15个春节了,早已经把这里包養当成自己家。”他说。

    包養“因为疫情原因,3年没来乌石村过春节了,这次我提前3个月就预定了。”同样来自上海的游客朱先生是第三次来到乌石村过年。“今年约了24位朋友一同过来,把‘祥和农家乐包養’的12间客房全部包下,准备一直住到正月初四。”朱先生笑着说。

    农家乐主人潘祥和从2月8日便开始忙活起来。“养在山上的土鸡、自家种的青菜萝卜包養網價格,都是纯天然的食材。”潘祥和说,乌石农家乐在上海的口碑很好,尤其受到老年游客的喜爱。

    乌石村原名管头村,这里的祖辈们都选用当地特有的黑色玄武岩建房子,由于地处三县边际的高山,加上经济条件一般,被不少人戏称为“光头村”。自2005年起,村庄开始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以“吃农家土菜、游乌石老村”为特色的“乌石农家乐”品牌逐步打响。

    磨豆腐、打麻糍、迎大旗、办联欢晚会……为了让游客在乌石村过好春节,村里准备了丰富的民俗活动,从大年三十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七。2023年,乌石村还新建了游客驿站,游客在这里可以享受邮寄快递、电车充电等服务。张金杰、潘祥和等农家乐业主还在上海设立代理处,10人以上的旅游团就有专车往返接送。

    “开饭喽!”

    热气腾腾的土鸡煲、青翠欲滴的小青菜、香气扑鼻的油焖香菇……晚上5点,“祥和农家乐”的年夜饭准时开席。为了欢迎老朋友,潘祥和还免费为每桌热上一壶自酿的黄酒。“今晚大家少喝一点,一会儿6点钟去文化礼堂看联欢晚会。”潘祥和提醒大家。

    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介绍,今年春节游客有三四千人,目前,该村共有农家乐、民宿200多家,床位4200个。2023年,全村共接待游客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

    热气升腾的年味里,乌石村“点石成金”的故事还将继续。


  • 告别皇查甜心包養網室成平民 日本真子公主结婚为何受关注?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新网10月26日电 (管娜)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6日上午,日本皇嗣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与小室圭正式成婚。这意味着真子正式脱离皇籍,成为平民。目前,真子已离开秋筱宫邸。长达数年的“公主结婚记”,也暂时告一段落。

    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真子。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公主结婚包養網 占领日媒头条

    当地时间26日上午,一则日本真子公主与小室圭结婚的消息,迅速占领多家日媒的头条版面。尽管这桩婚事早有预告,但日本社会对其关注的热度,仍然不减。

    真子公主是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女。秋筱宫文仁亲王是现任日本天皇德仁的弟弟,也是日本第一皇位继承人。

    此前报道,日本宫内厅相关人士评价真子说:“她作为长女的责任感很强,有自己的主意,但同时也会考虑父母和周围人的想法,从小就有认真和温和的优点。”

    真子曾多次出席日本皇室公务活动,大学就读于国际基督教大学,专修美术和文化财产研究。她还曾隐瞒公主身份,在英国留学。

    10月26日,真子与小室圭出席结婚记者会。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10月26日,真子与小室圭出席结婚记者会。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终于要嫁了 却一波三折

    真子公主与法学院毕业生小室圭是大学同学,2017年9月,二人公开结婚意愿。

    但是,两人迈向婚姻的道路,却并不平坦。

    宣布订婚不久后,小室圭的母亲与人有财务纠纷,欠债至少4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且私生活复杂的新闻被传出,招致日本民众的指责。二人婚期延后。

    2018年,小室圭赴美深造法律。

    近期,日本皇室方面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真子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因为公众“毫不留情地”反对她选择的未婚夫小室圭。

    “她觉得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被践踏了,”真子公主的精神科医生说,“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2017年9月,真子与小室圭公开结婚意愿。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2017年9月,真子与小室圭公开结婚意愿。图片来源: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视频截图。

    不大办仪式 婚后成平民将赴美

    2021年9月底,小室圭在时隔三年后回到了日本,两周隔离结束后,他终于见到了他的未婚妻。因为社会对这桩婚姻的态度模棱两可,这对年轻夫妇,不会举行盛大婚礼仪式。

    日本宫内厅也宣布,二人不举行婚礼等任何结婚相关仪式包養。根据日本宫内厅的声明,真子自愿放弃领取多达1.5亿日元(约合843万元人民币)的“嫁妆”。这在战后的日本女性皇族中,尚属首例。

    10月26日下午,二人召开记者会,小室圭表包養網达了“我爱着真子,想与爱的人度过一生”的意愿。真子也表示,“小室圭是无法代替的存在”。

    日本皇室相关人士透露,真子将在结婚后暂时居住在东京都内,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前往美国和小室圭一起生活。

    小室圭在美国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的律师考试结果将于12月公布。真子现在没有护照,婚礼后前往美国,需要申请新护照。

    真子离开皇室赤坂御用地的住所,与秋筱宫夫妇及妹妹佳子告别。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真子离开皇室赤坂御用地的住所,与秋筱宫夫妇及妹妹佳子告别。图片来源: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截图。

    日本皇室婚姻屡“破例”包養網排名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真子结婚后,日本皇室目前有5位男性,12位女性,共计17人。

    目前,日本皇室中拥有皇位继承资格的仅有3人,秋筱宫文仁亲王为第一皇位继承人,而秋筱宫的长子悠仁则成为第二皇位继承人。上任天皇弟弟常陆宫正仁亲王已86岁。作为天皇孙辈中唯一的男性,15岁的悠仁,堪称肩负日本皇室“传承的重担”。

    战后,日本皇室成员与民间联姻并不少见,上皇明仁的妻子美智子,就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平包養民出身的皇后,而近年来,日本多位公主也选择了嫁给平民。

    上皇明仁的长女清子于2005年嫁给一位公务员;其后,侄女典子嫁给一位神社主持的儿子,两人都因婚姻失去了皇族身份。

    日本共同社表示,日本皇族出现多例“破例”的婚姻,让宪法下象征天皇制等意义,再次引起思考。(完)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查包養網心得江篇丨退捕上岸后,他们有了新职业_中国网

    包養網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9年5月15日,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退捕渔民陈兰香搬迁上岸(毕琛 摄);右图为2023年7月24日,陈兰香在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工作(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包養網

    陈兰香和丈夫结婚后一起过了20包養網多年渔民生活。2019年,当地政府启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工作。陈兰香用退捕转产的补偿补助款购置了新房,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和其他渔民包養合伙开办了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包養網價格

    新华社发

      

  • 馬蕭林委員:“到博物館打卡”蔚然成風 大覓包養app眾與傳統文明“雙向奔赴”

    原題目:

    馬蕭林委員:“到博物館打卡”蔚然成風 大眾與傳統文明“雙向奔赴”

    編者按:文明是一個國度、一個平易近族的魂靈。本年是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計劃目的義務的要害一年。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國民網發布“文藝星開講”2024年全國兩會特殊謀劃,約請包養管道文明藝術範疇的代表委員,分送朋友議案提案,切磋熱門景象,展示新時期文藝脈動,推動文明自負自強。

    在博物館里體驗文明年,沉醉式不雅展與文物“密切接觸”,觀賞創個四歲,一個剛滿一歲。他兒媳婦也挺能幹的,聽說現在帶兩個娃包養去附近餐廳的廚房每天做點家務,換取母子的包養網衣食。”彩修意滿滿的文創產物……近年來,跟著文旅花費“旺起來”,傳包養管道統文明“潮起來”,打卡博物館成為假期“頂流”。作為一名文博人,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包養網ppt院院長馬蕭林以為,“博物館熱”的背后,實在是大眾與傳統文明的“雙向奔赴”。

    馬蕭林告知“小姐,主人來了。”國民網記者,本年兩會,他帶來的提案提出將聚焦文物維護應用及中漢文化國際傳佈。“文物包養app維護應用是一項久包養網ppt久為功的持久義務,我們要本著對汗青包養包養一個月價錢任的立場,像愛護性命一樣維護好文明遺產,盡力讓文明遺產煥發光榮、永續成長。”

    “新媒體新技巧助力文物釀成‘頂流’”

    本年春節時代的博物館有多火爆?8天招待不雅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加98.6%。“博包養意思物館里過年夜年”遭到民眾喜愛,不竭涌現的優質文明運動,讓生涯更美妙。

    游客在河南博物院內不包養站長雅展。河南博物院供圖

    “跟著我國經濟社會成長程度的進步,國民群眾對于精力生涯尤其是‘精品文明’方面的尋求日益茂盛。”在馬蕭林看來,這恰好闡明我們的文明自負和傳統文明吸引力在不竭加強。

    為了讓厚重的汗青文明加倍切近包養甜心網民眾,很多博物館借助古代科技手腕,充足施展數字化上風,讓文物煥發重生。

    以河南博物院為例,馬蕭林先容,他們經由過程采集文物高清照片,應用盤算機圖形圖像處置和AI盤算技巧,主動天生被拍攝文物的三維模子,在5G、VR、AR、全息記憶等技巧的幫助下,文物信息得以情形化和可視化浮現。“即便是渺小如拇指的玉器,在錄像中也可以完成360度不受拘束扭轉,紋飾清楚可見,光澤熠熠生輝。”馬蕭林舉例道。

    考古盲盒、玉佩棒棒包養網糖、四神云氣冰箱貼……極富創意的文創產物,融會傳統元素與古代作風,將藝術美感與適用包養效能奇妙聯合,曾經成為各年夜博物館吸引不雅眾、融進民眾日常生涯的“破圈之鑰”,也成為文物的無力“代言人”。包養網推薦

    “以後大眾的積極反應,必定水平上表白我國博物館在傳統文明傳佈方法上的立異和轉型進級是行之有效的。”馬蕭林表現,只要找到包養網dcard中華優良傳統文明發明性轉化、立異性成長的有用途徑,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讓文物更具傳佈力、沾染力,才幹不竭拉近館躲文物和社會生涯的間隔。

    “博物館成為年青人的社交新舞臺”

    現在,約“搭子”逛博物館,成為越來越多年青人的社交新方法。有的人還會身著漢服等傳統衣飾,與汗青文物發生加倍慎密的銜接。“在這里,既能吸取常識的滋養,又能碰見心靈的共識者,何樂而不為?”馬蕭林笑稱。

    今朝,我國博物館多少數字包養留言板逐年增添,總數排名世界前列,不花錢開放率跨越90%,多地博物館招待量不竭創下汗青新高。一組組數據鮮活活潑地展現著,打卡博物館曾經成為國民美妙生涯的一部門。

    若何施展本身場域上風,更好知足年包養網評價青人多樣的特性尋求?包養馬蕭林以為,博物館要善于引進互動科技,讓展品故事活機動現,供給沉醉式的展覽體驗;按期舉行主題講座、文明沙龍等她一定是在做夢吧?包養甜心網社交運動,約請專家學者與不雅眾面臨面交通,進一個步驟激起年青人的思慮與介入熱忱,拓寬文明視野。

    “博物館不只僅是文明的傳承地,更是年青人心靈交通的港灣,要為他們供給一個既時髦又佈滿常識氣氛是她這個年紀的樣子。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向少女的出現。 “重獲自由後,你要忘記自己是奴隸和女包養網比較僕,好好生活。”的社交場合。”馬蕭林說。

    跟著大眾觀賞博物館的需求劇增,很多熱點博物館一度“一票難求”。若包養網比較何確保游客在觀賞時取得高東西的品質體驗?馬蕭林提出,可以經由短期包養過程分段預定觀賞的方法,讓游客在不雅展時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光;加年夜擴大專門研究、規范的官方講授辦事步隊,應用很多多少媒體技巧和互包養甜心網動裝配,開闢多語種、分眾化的自助導覽體系,加強講長廚藝,但幫彩衣還是可以的,你就在旁邊吩咐一聲,包養甜心網別碰你的手。”授的時期性、興趣性和教導性。

    “新包養時期新征程,我們將連續深挖文物內在,立異表達方法,應用科技賦能,為傳統文明的傳承和成長不竭開辟新途徑,為古代生涯注進更多文明以一起去旅遊的機會,果然這個村子之後,就沒有這樣的小店了,難得機會。”元素“總之,這行不通。”裴母渾身一震。。”馬蕭林表現。

    包養網VIP

    總監制:孫包養網單次海峰

    總謀劃:萬世成

    制片人:黃維 謝婷

    兼顧:劉穎穎

    采寫:劉微

    剪輯:劉微 者思靖(練習生)

    視覺desi台灣包養網gn:鄭美鈺

    包養軟體謝:河南博物院

  • 我国西南喀查包養app斯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片区,面积高达450000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100000 km2,占喀斯特面积的22.3%。受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的岩溶背景控制,以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水文变化迅速等问题的影响,喀斯特区域成土速率缓慢,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可恢复性低。同时,广泛的石漠化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作为一种负反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该区域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建设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但是石漠化过程是一个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保护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解决。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喀斯特生态修复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扭转传统生态治理的惯性模式,可能会影响喀斯特生态建设甚至美丽中国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深入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必须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向系统全面调控,需要精准把控该地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关系(图1),从10个方面发力,以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和能力。

    中国喀斯特生态修复需关注的十大问题

    忽视了土壤侵蚀标准模数过高而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问题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成土速率远低于土壤侵蚀速率的问题。在许多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和退化已被确认为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然而,现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

    目前,国内一般将土壤容许流失量作为水土流失危害评价的判别指标,按照现行的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 t·km–2·a–1,小于土壤容许流失量的区域都属于水土流失安全区。但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喀斯特地区成土速率介于10—134.93 t·km-2·a-1,平均值为18.59 t·km-2·a-1,仅相当于土壤容许流失量500 t·km-2·a-1的4%;按照SL 461—2009《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规定,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 t·km-2·a-1,该值仍然比目前研究的成土速率均值高了近2.5倍。上述标准适用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区,但不适用于岩性较纯的碳酸盐岩地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每1000年形成4—17 mm土壤),其中连续性碳酸盐岩区仅为SL 461—2009中要求的1/10,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为SL 461—2009中要求的50%(表1)。尽管以往土壤侵蚀标准已从500 t·km-2·a-1降到了50 t·km-2·a-1,然而,根据目前成土速率的研究结果,降低后的标准仍然远远大于喀斯特地区的成土速率。这意味着前期制定的土壤侵蚀标准模数均过高,从而导致了长期忽视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风险;这也可能是引起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和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

    忽视了喀斯特地区坡耕地比例过高而导致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偏重的问题

    喀斯特山区地块破碎,人地矛盾尖锐,使农业向斜坡扩张,导致耕地以坡耕地为主(54.38%)。以贵州为例,该省山地丘陵占92.5%,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贵州耕地347.26×104 hm2,坡耕地295.37×104 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5.06%,其中19.8%的坡耕地坡度大于25°,面积为58.47×104 hm2,占全国同级坡耕地(420×104 hm2)的14%。并且贵州省土地垦殖率为25.73%,远高于同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18.5%)和福建(10.8%),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从耕地保有量来看,贵州省为23.81%,高于四川(12.95%)、云南(14.83%)、广西(18.43%)、湖南(18.74%)等周边省份。由此看出,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偏重,不符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国喀斯特地区耕地生产条件相对较弱,农业耕地资源不匹配会产生水土流失,山地灾害等威胁。

    忽略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而导致水污染治理难以取得持续性成效的问题

    我国喀斯特区域地下水资包養源量约为2034×108 m3·a-1,地下河达3000多条,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3%。地下水环境对外界环境干扰极度敏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喀斯特区域由于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剧烈交互,交互频率远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污染物质易迁移和扩散。《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下水严重污染的比例从2000年的37%增加到2010年的60%,呈现增长趋势,仅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点就达1012处。同时,喀斯特人工深水“湖”泊的水体分层结构及污染规律与天然浅水湖泊存在差异,其对外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差,且存在易渗漏的问题。因此,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水污染治理相当重要。但目前,人们更多关注对外来污染源的防治,忽略了喀斯特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的问题,这将导致区域水污染治理难以取得持续性成效。

    忽视了土壤干化及其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

    土壤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1/100000、淡水总储量的0.05%,容易被忽略,但是会影响到整个喀斯特地区生命的演化。近年来喀斯特工程性缺水问题频发,工程性缺水问题带来的干旱胁迫将会限制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稳定发展,但这一严重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植被降温效应可以作为衡量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喀斯特地区绿化的缓冲能力有限,特别是二氧化碳(CO2)施肥对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受到氮、磷及水分有效性的限制。基于站点实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发现,喀斯特区土壤干化面积占64%以上;南方喀斯特和北方喀斯特的干化速率为-0.327×10-3—-0.157×10-3 m3·m-3·a-1,其中南方喀斯特干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是整个喀斯特地区的1.26倍。因此,低土壤水分供应和高大气饱和气压差被认为是中国喀斯特区域植被绿化胁迫的2个主要驱动因素,其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会制约植被生长,其降温效应可持续性丧失,能量失衡,最终带来一系列极端气候。这将使得喀斯特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打击,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

    忽视了喀斯特生态修复受控于碳酸盐岩本底属性与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质背景复杂,内部差异巨大,不同的区域的研究基础、重点问题、生态恢复措施显著不同。例如,热带和夏季湿润的温带岩溶区,其钙基底更利于地下蓄水,使其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比富硅区高约32%和13%;相反,在干旱草原和冬季干旱的温带岩溶区,富硅区的降水供水模式往往更能维持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使其GPP比富钙区高12%和7%。说明了植被生长包養網受不同岩性控制。又如,喀斯特槽谷区易发生高位水资源泄露、干旱频发,而地势相对较低的洼地和盆地则是水的聚集区导致涝情,均会抑制植被生长。最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采用偏导数方法,设计了8种不同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人类活动多的南方喀斯特,由于太阳辐射的下降,气候变化导致的负贡献高达70.72%,抵消生态工程59.07%的积极作用,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损失更大。生态修复忽略了喀斯特本底属性与气候变化影响,未考虑植被生长特点,片面追求林草面积的扩张,影响了生态修复成效,并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

    包養视了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问题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忽视了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问题。喀斯特岩石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风化碳汇及风化成土,后者又作为植被生长的必需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主要载体,支撑了植被光合碳汇潜力。然而,现行核算标准难以精准量化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潜力,导致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中国喀斯特岩石风化碳汇(CO2)总量57.7937—64.5157 Mt,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光合碳汇(CO2)0.70—0.95 Mt·a–1,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支撑的植被光合碳汇为我国乃至全球实现碳中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忽视了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问题,导致喀斯特地区巨大的碳汇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因此,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大威胁。

    忽视了城市化进程可加速生态环境改善的问题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破坏。研究发现城市环境中植被生长普遍增强,增长了1.8倍,高度城市化地区植被增强指数趋近于0.22。然而,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缺乏量化。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村耕地遗弃促进了植被恢复,已成为影响喀斯特地区人地矛盾的关键因素,并对生态修复产生巨大影响。Chang等发现南地区农村人口减少了480万人,农村迁移地区地上生物量(C)最高(0.015 Mt·km–2·a–1)。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农村人口减少导致人口压力降低,从而有效促进了喀斯特地区生态改善,影响着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其带来的生态碳汇相当重要。但现有研究没有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城市化及农村人口减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积极作用,这将阻碍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推动并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导致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难以取得持续性成效。

    忽视了植被覆盖度作为石漠化治理成效评估指标的片面性和短视性问题

    21世纪以来,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为缓解和治理石漠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植被覆盖度提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仍然不清。已有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的同时植被群落正在退化,严重威胁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往将植被覆盖度作为评价生态恢复成效的关键指标,忽略了喀斯特地区缓慢的成土速率、独特的地表-地下水文结构等特征对植被恢复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供需关系恶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促进植被覆盖度提升的同时如何协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已包養網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若不加以正视,将导致生态修复成效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滞后,供需关系失衡,以及生态服务不可持续等问题。

    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生态保护区不匹配及保护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全国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及30%以上高等植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库之一。目前,中国受威胁的植物物种约占总物种10.8%;受威胁的脊椎动物物种(932种)占总数的21.4%,其中两栖动物占脊椎动物比例最高(43.1%)。从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物种都在面临着严重威胁,进而也说明了中国喀斯特山区大量物种数量也会受到相应的挑战。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5.1%,受威胁哺乳动物栖息地总面积占其中的17.9%,鸟类占6.4%,植物占13.1%,两栖动物占10.0%,爬行动物占8.5%。说明目前自然保护区在规划中仅考虑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单一关系,是片面的;长此以往,会导致水资源危机、自然灾害加剧等生态健康问题。

    忽视了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贡献的问题

    如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已成为当今研究焦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自然资产评估和生态补偿的误判。Hu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价值当量系数和价值转移法,估算了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发现中国喀斯特ESV总体呈收益状态,少部分地区呈损失状态。由于传统的国民核算系统的局限性,国际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体系都只降低了经济系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而不考虑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效益的缺点,可能导致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Wu等依据修改真实的进度指标(GPI),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推进和稳定人类福祉的贡献为20.54%,但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大幅度降低了GPI。因此,如果忽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剥离开来,作为优势资源本底的ESV可能会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发生不可逆转的损耗,进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导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状况的误判。

    推进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喀斯特生态修复需要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到系统的全面调控,就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10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持续推进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和建设,为喀斯特地区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尽快修订基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

    土壤侵蚀量低而土壤侵蚀风险就低的评价依据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风险日益严重,急需基于成土速率制定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而成土速率理论上是喀斯特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的上限,可将不同岩性背景下成土速率作为土壤侵蚀风险的最低阈值(表2)。如果理论侵蚀量大于成土速率,为危险区;反之,则为安全区;两者相等,则处于临界状态。

    有序推进生态修复项目,适当调减喀斯特地区耕地面积

    首先,在确保我国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统筹调剂,有序降低25°以上坡耕地的占比。其次,将耕地结构调整与生态移民、土地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巩固我国生态修复成果。最后,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科学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完善保障制度等方法和手段。加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建立适合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技术体系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难点之一在于污染物在喀斯特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中的多尺度迁移转化机理不清楚。因此,急需加强喀斯特地表-地下“水”复合污染机制研究,建立适合喀斯特的地表-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技术体系。进一步优化喀斯特流域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喀斯特人工湖防渗漏技术,定期开展岩溶水库渗漏定量预测和湖区渗漏性评价,确保喀斯特水源地水质安全。

    重视喀斯特工程性缺水导致的降温效应不可持续问题的监测预警及对生态修复的风险防控

    工程性缺水将加剧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限制,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平衡与降温效应密切相关,急需加强干旱胁迫监测预警及对生态系统修复的风险防控。①构建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土壤水数据库,精准掌握喀斯特土壤水动态来加强对生态系统修复的风险把控。②揭示地表岩土比例对喀斯特地区的水文过程或土壤水资源的影响。③研究过去—未来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变化及喀斯特植被降温效应,预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喀斯特植被降温效应的可持续性,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干旱事件,进一步加强对喀斯特生态平衡的风险防控。

    选择与岩性背景及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与品种进行生态恢复

    要因势利导进行生态恢复。①喀斯特区域不同地形内部差异很大,因此分区对指导植被恢复的空间布局、恢复方式具有指导意义。建议根据峰丛洼地型、槽谷型、高原型、峡谷型喀斯特地貌,进一步根据环境特征制定生态方案。②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要考虑岩性特点及相应的风化层储水能力进一包養網價格步进行分区,从而选择与岩性背景及气候变化相适的植被。③依据上述分区停止部分生态工程的实施,减少大面积的盲目人工造林,同时保护现存的天然林地和耕地资源,以更好地提供人类福祉,应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而不是短期的绿色扩增。

    建立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精准计量与能力提升的技术方法体系

    针对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欠缺的问题,急需从大尺度的碳汇信息系统模拟、改进空间采样方法及精度等方面优化和构建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核算模型,在阐明喀斯特地区碳汇变化响应机制的基础上,制定碳汇调查与效应评价行业标准。其次,利用土壤改良的方式提高土壤CO2浓度和优化土壤水肥条件,并筛选和培育高效固碳树种或水生光合植物,在加快岩石风化速率的同时提高区域植被和草本群落的固碳潜力,从而建立岩石风化碳汇和植被光合碳汇精准计量与能力提升的技术方法体系,为喀斯特地区开展岩石风化碳汇及成土过程对植被光合碳汇的支撑作用的生态补偿提供数智支撑。

    有序推进城乡人口迁移并加强生态空间的修复和管理

    农村人口减少对减轻生态系统压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绿地网络体系,依法管理绿地,加强生态空间的修复和管理,加大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吸引外来劳动力或留住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促进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成效评估的新指标

    石漠化治理成功的标志应该是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水循环、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的恢复和改善,而不仅以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因此,既不能片面追求扩大森林面积,也不能过分减少石漠化面积。应立足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多维度综合评价石漠化治理成效,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避免片面追求植被覆盖和过分减少石漠化面积所带来的潜在问题。

    建立优先生态保护区精准识别和保护体系

    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问题亟待解决。①精准识别优先生态保护区,建立合理有效的保护区域,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其生存环境。②划定植物保护区,降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同时扩大现有自然保护区域,以覆盖更多生态系统服务优先区域。③通过施有机肥,实行轮作等多元化农业模式,改善土壤环境,并协调土壤水、气、热为土壤生物创造更好更多的生存空间来减少干扰。通过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用系统的观点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将生态系统服务或绿色GDP纳入政府考核范畴

    实现生态、经济和人民福祉共同提升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内容。未来急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配置农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完善第一产业种植生产、深化第二产业加工生产、发展第三产业文旅融合,实现接“二”连“三”调控,建立喀斯特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范式,从而提升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开展生态系统服务过程研究,构建综合生态经济总值核算框架,将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轮驱动”取代“单轮牵引”,把绿色GDP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同时纳入政府考核范畴,并融入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估中,加大对生态资源的考核力度。


    (作者:白晓永,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大学 环境与生态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第四纪与全球变化卓越研究中心;张思蕊、冉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吴路华,铜仁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杜朝超、代磊、杨兴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姿霖、薛盈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明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明会、杨姝、罗青、张小芸、沈晓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陈飞、李琴、邓元红、胡泽银、李朝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与查包養心得这国迈入“免签时代”!_中国网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正式生效。

    根据协定,中方持公务普通护照、普通护照人员和泰方持普通护照人员,将可以免签入境对方国家单次停留不超过30日(每180日累计停留不超过90日)。

    这意味着,中国和泰国正式进入“免签时代”,民众旅游出行将更加便利,两国贸易往来也将更加顺畅。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说走就走!中泰迈入“免签时代”

    阳光、沙滩、海岛、古寺……一直以来,风景秀丽、文化独特的泰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去观光度假。

    泰国濒临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年均气温27摄氏度。温暖的气候、绝美的海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论是“打卡包養網”网红景点、入住海边别墅,还是“跳岛”游览小众海岛,都别有一番乐趣。

    这个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的国家,有约679包養網價格0万人口,30多个包養網民族,90%以上的民众信仰佛教。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吸引了各国游客的目光。

    泰国首都曼谷都市气息浓厚,既有恢宏的古建筑,又有繁华的商业中心,适合体验多元文化带来的碰撞与精彩;有着“北方玫瑰”之称的清迈风景旖旎,历史文化深厚,在这里,可以从容悠闲地欣赏古迹与美景……

    而对泰国游客来说,幅员辽阔的中国,拥有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探索价值。不论是名胜古迹,还是现代都市,都令人心驰神往。

    不用签证,拎包出发,中泰互免签证协定落地后,“说走就走”的旅行近在眼前。

    想来就来!互利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的消费正在复苏,这将支持经济复苏。这也将提振泰国的经济,因为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更多的中国游客将前往泰国旅游。”《曼谷邮报》写道。

    事实上,在免签协定正式生效之前,泰国已于2023年9月25日至2024年2月29日对中国游客实施阶段性免签政策,吸引了大批中国游客前往泰国旅行。

    2024年1月1日至2月25日,中国游客赴泰数量突破100万人次,在赴泰的外国游客中居于榜首,足见免签举措给泰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利好。

    签证互免为中泰游客“双向奔赴”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人员往来和商贸沟通,令想要从事跨境合作、投资的人员“想来就来”。

    中国和泰国经贸关系密切,中国是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国,泰国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第三大贸易伙伴,202包養網 花園2年双边贸易额达1350亿美元。

    泰国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稻米、热带水果等农产品,而中国正是泰国农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地。泰国稻米、天然橡胶和热带水果等在中国市场热销,备受青睐。

    此外,中泰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合作不断加深,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

    作为地区重要国家,中泰互利合作前景广阔。随着免签新政落地,中泰人员经商、学习、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将更加密切,助力两国和地区发展。

    亲上加亲!中泰迎人文交流包養網 花園里程碑

    伴随着免签新政策的到来,中泰双方也在积极筹备,为两国人民往来提供更多便捷条件。

    2023年9月,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这座航站楼最多可同时起降28架飞机,每年可运送旅客1500万人次。

    为便利出行,多家航空公司还计划拓展航线或增开航班。泰国航空将于3月31日起增加曼谷与中国主要城市间的航班,其中曼谷与昆明、成都之间的往返航班,将从每周5班和4班增加至每周7班。

    在提供便利的数字化服务方面,中泰两国企业紧密合作。在曼谷,轻轨深绿线和浅绿线的所有68个车站,已全面实现微信支付,让乘客们轻松支付,畅游无阻。

    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塔佩妮曾表示,泰国旅游部门通过重新整合旅游产品和景点资源,期待进一步提升中国游客的满意度,为游客打造愉悦而难忘的旅游体验。

    “(互免)协定的签署是长远促进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旅游、经贸往来和人员往来方面。”泰国驻华大使馆写道。

    泰国总理赛塔也表示,“(泰中)签署互免签证协定,有利于密切两国经贸人文交流,增进人民友谊,让泰中两国亲上加亲。”(张乃月)

  • 悠然高卧青石查覓包養價格屋 诗意栖居小戈廖_中国扶贫在线_国家扶贫门户

    悠然高卧青石屋 诗意栖居小戈廖-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6月21日电 题:悠然高卧青石屋 诗意栖居小戈廖

      新华社记者骆学峰

      “象外是万象之外、世外桃源的意思,高卧是隐居的意思,都是古语,象外高卧就是比喻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乡村的安宁……”层层叠叠的石屋、充满年代感的青石墙、推窗就能看到的青山碧水,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小戈廖村,张燕芳熟练地向游客介绍着村里的民宿项目。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今年35岁的张燕芳是小戈廖村村民,结婚后曾在北京、邢台等地打工。2018年村里引进了民宿项目包養網,依托山居环境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看到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2020年张燕芳回到家乡,应聘到“象外客栈”民宿工作。“原来闲置的老房子成了时尚地标,在天台观星赏月、在观景平台喝茶聊天,游客享受的就是这份悠闲和适意。”张燕芳说包養行情,在家门口工作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节假日期间还有驻唱歌手,古村落迎来了新风尚。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小戈廖村党支部委员王立伟告诉记者,村里的老屋是清朝时期建造的石屋,年代久远,很多村民都在村外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房子,闲置多年的老屋显得破败。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民宿项目经营者租下这些闲置的老房子,请专业石匠修缮装修,铺设了上下水管道。改造过程中,在保留古村石屋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完善打造,室外以特色花木点缀,室内根据房屋原有空间布局进行风格各异的装修,房间用包養網價格不同的花卉名称命名,小院也用秋千、石桌、石凳进行精心布置。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小戈廖村村民王喜东家里几近坍塌的老屋也在改造中,拿到租金和工资的他看着老屋变了样子,直说“可真不赖”。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沿着古香古色的石阶进入民宿,一步一风景,一屋一格调。小戈廖村的人都说古村老屋也开始赶时髦,就连城里的人也眼馋。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抬眼就能看到山川的自然风光,空气里弥漫着田野的气息,清晨和傍晚聆听鸟叫虫鸣,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游客慕名赶来,享受回归包養網自然的惬意。不到一年时间,“象外客栈”成了小有名气的民宿,到周边景区旅游的客人总是“拐”到这里“打卡”,节假日入住还要提前预约。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看着山外的市民专程来村体验生活,村民王海荣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拿出结霜最好的柿饼,到村子的小广场销售,真没想到,非常受欢迎。再往后,王海荣经营的特色产品越来越多,观望的乡亲们也开始销售挖来的野菜、采摘的鲜果、新鲜的笨鸡蛋。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人居环境提升了,游客越来越多,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上的转变。”王立伟说,民宿项目的二期工程正在打造中,陶瓷烧制文旅业态植入、太行山山货产业链开发、室外书画基地、水上休闲等一批项目也正在酝酿之中,他们要在保护中发展和振兴包養古村落。

      夜幕降临,错落有致的青石房屋被暖色灯光勾勒得棱角分明,游客在天台上悠闲地享受着静谧的夜色,古老的小山村格外迷人。

  • “袖珍”夫妻的自强查包養行情修车故事_中国网

    11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一处道路,李宏伟用千斤顶顶起一名顾包養網客的故障车辆,准备将其拖回店内维修。

    在内蒙包養網古乌海市城区,说起电动车维修,不少居民都知道有一对“袖珍”夫妻开的维修店,修车手艺好为人实在。

    患有“侏儒症”的李宏包養網伟和张丽丽在2012年底结婚后便创业开维修店,因为积蓄不多,他们从同行那儿赊了8000多元的零配件慢慢起步。开店11年来,夫妻二人一直秉承“把顾客的车当成自己的车来修”的理念,经常加班加点提前把车修好,一些顾客没发现的小毛病免费维修,能修包養的尽量不换零件,广受顾客好评,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在经营好维修店的同时,李宏伟和张丽丽也尽力帮助其他残疾人,陆续培养了多名残疾人学徒。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包養網